摘要:
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在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探索时须遵循的三原则:立足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原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原则,实现学生、物理、教师和谐统一的原则。按照这三条原则,实践方面,探索出了符合上述原则的自主学习指导方案和“单元—复式—生成”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意义建构 ,自主学习, 和谐统一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我发现许多关于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观点、模式和范例,违背了建构主义理论,违背了素质教育精神。如“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直就这样要求的,好像不是实施新课程后才提出来的。“让每一个学生有事做”这一特征怎么也看不出“高效”来。“一节课中厚积知识”这是典型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是素质教育想破除的。“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这一点素质教育虽然不反对,但也是着力淡化的。
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让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更加符合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本文试从建构主义的视角阐述对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1、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我国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形成了关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全新指导方针:“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以上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是素质教育本质的细化,三维教学目标是体现素质教育本质的具体操作要求。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时,在进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时,在评价一个教学范例的有效性时,必须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照素质教育的本质进行探索和评价。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
建构主义对于促进我国当前教育领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特别具有针对性。所以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站得高,看得准,辨得清。
2、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需遵循三原则
2.1、立足于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原则
与传统的知识观不同,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知识形成过程的社会协商性。教科书上的物理知识是人类在长期探索自然过程中逐渐建构积累,并通过社会协商被大多数人一致接受而确定下来相对固定的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继续被人类建构着。例如,人们对太阳系“大行星”的认识,就是根据对诸行星的最新观测和比对通过社会协商(投票的方式)将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之外。“开除冥王星”事件告诉我们,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教科书中物理知识绝大多是“固定的”,但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却是个人建构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了解学生的个人建构内容,比较学生建构内容之间的差异,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无疑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
2.2、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原则
作为对于学习规律的认识,建构主义提出若干要点,典型的如:学习是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的;合作和协商有助于知识的建构等[2]。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项具体活动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地乐于、勇于、勤于去进行各项教学实践,自觉、主动地去学,无疑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实践之所以成功,就是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培育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它带给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内在的思维快乐,它使每个孩子包括后进生获得自信和尊严”,“教育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 [3]。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反映的是“学”为前提,“学”为基础,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思想。蔡林森的“当堂训练”是用“练”检验“学”的水平,学生在纠错、反思和总结中进一步促进“学”,这与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有本质的区别。
2.3、实现学生、物理、教师和谐统一的原则
高中物理教材内容包含着较为完备的物理知识体系,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有一段故事,蕴涵着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去实践,去探究,自己去获得结论,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探索科学原理,这样学生即理解了概念和规律,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物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应该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重点。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史和物理实验加入教学设计中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学史和物理实验全面融入教学过程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时间不够用。表面看是时间问题,根本上还是教育观念问题。以知识为教学内容,以考试为教学目的情况下,时间永远不够,因为题海无涯。以知识为教学载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情况下,在物理学史和物理实验上用的时间是“必须的”、“重要的”“有效时间”。
3、符合“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三原则”的教学探索实例
3.1、自主学习指导方案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具备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但学生对新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物理概念的自主建构能力,对物理规律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普遍不强,这些严重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辅资料脱离教材,里面对物理知识的总结和物理规律的分析不具启发性。先入为主的被学生课前了解,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正确、深刻理解。按照“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三原则”,在自主学习时间里,需要一个即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又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能够指导学生利用教辅资料自主学习的“小老师”的出现。据此,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指导方案”。
3.1.1、自主学习指导方案案例
《行星的运动》自主学习指导方案
“ 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究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和运动,并且讲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动力学。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本章将介绍一种新的力--万有引力和一种新的运动实例--行星的运动。并对以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学们,我们首先学习《第1节行星的运动》。这一节我们要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了解观察的方法在认识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及其科学价值,通过以上的了解,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对描述自然追求简单和谐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同学们,精彩的一节在等待着我们,认真预习《第1节行星的运动》。出色的完成上课前的自学任务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