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外公的故事

2019-11-07 09:58:41

正文:
  
  A文——历史纪实
  
  一张泛黄的相片
  
  小时候,不经意间,我翻出了一张泛黄的相片,上面那个年轻人和我很像,他一身海军服,眉宇间流露出英武之气。照片后面写着“摄于195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雷达学员沈宗华”。他便是我外公。这一段时光一直是外公最美好的记忆,虽然最后不免于破碎。照片中的外公定位于斯,却又时时游离在这段时光之外。
  
  外公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我的外曾祖父)是扬州当时较有名的民族资本家,掌握着扬州最大的纸店——永兴源。当时的沈家在扬州小有名气,外公是家中的长子长孙,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日本,正值外公童年,那时有钱人家的孩子大部分上的是日语教学的学校,思想被日本人所奴役,而外曾祖父却让他上了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时运不济,用度铺张,这个大家族还是一步步衰败下去。每谈及此,外公总是不住地叹息。
  
  外曾祖父是一位有正义感的民族资本家,时时不忘为国尽力,经常偷偷地为军队提供援助,为新四军提供物资。也曾因当时的政策被捕,被拷打,但他未曾后悔过。他曾说为了保家卫国,他没有做错。
  
  1945年,日本战败,举国欢腾,但是内战的阴云依然密布,无数难民流离失所。外公一家仍过着富裕的生活:外公同父异母的妹妹出嫁,当时抬出去的嫁妆就布满一条街,这排场显示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奋斗一生却得不到的财富。另外,由于是纸商的原因,外曾祖父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天天品玩书画,游山玩水,乐在其中。外公说当时的平民百姓卖儿卖女饿死街头的大有人在,他们这样有钱的人家悠哉游哉,但也没有忘记中华民族的传统,随时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开粮放粥,救济难民。
  
  这时外公师从美国的传教士,接受着西方的文化教育,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他的目标就是出国深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随父亲出入的交际场合也越来越多。不久,时局便发生了变化。1949年,扬州解放前夕,外曾祖父的朋友邀请他们一同去台湾避难,但外曾祖父因当年曾向新四军提供物资被军警拷打一事而对失去信心,因此断然拒绝了。他说,我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陆,我不想一辈子在孤岛上望乡。这句话外公记了一辈子。
  
  1949年,开国大典,举国欢乐,但外曾祖父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内心非常忐忑。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外公家也从富甲一方的民族资本家变为了平民,现东圈门周围及天宁门附近100多间的房屋全部上交,家中的金银首饰也成托盘地上交,整天同工人们一起劳动。外曾祖父也很苦闷: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下的这份家业为什么会被充公?思之夜不能寐。劳动的辛苦,内心的烦恼交织在一起。使他很快的消瘦下去……
  
  1951年,外公从教会学校考入了扬州中学,1954年,外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扬州中学,由于出身关系,没能被保送去苏联留学,他无法理解,自己拥护中国、勤奋学习,本该有的保送资格无缘于自己。他很失落,但没有沉沦。后来被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了新中国早批海军雷达工程专业的学员。陈赓将军任他们的院长,乌兰夫的儿子是他的同班同学。当时的子女们上大学的首选要么是清华、北大,要么是哈军工。元帅等常常到他们学校视察。同学中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人,后来大多成了将军。每当外公回忆起这段往事,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一封匿名信
  
  当时的中国十分注重家庭出身,1956年,外公因一封匿名信被哈军工劝退回家。后查实这封匿名信是外曾祖父那位同父异母的妹妹的丈夫写的。他那位妹夫是一个游手好闲、贪图享受的无赖,把外曾祖父给他们的陪嫁败光之后,以照顾外曾祖父的后母(也就是他们的亲母亲)为由,又住回了家中。后因和外曾祖父争房产,产生了矛盾,故写匿名信诬告外公从小就在家欺压工人,是个资产阶级的公子哥儿。外公也曾申辩过,但无济于事。只得离开了他热衷的学校。
  
  外公被劝退后,并未泄气,他选择了继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当年,外公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机电工程系。没想到的是,就在报到的前几天,外公收到哈军工的来信,称匿名信的问题已查实,系诬告,要求外公回去继续完成学业。外公义无反顾地去复学了。更没想到的是,又是两年后,还是因为出身问题,外公在毕业前夕和一大批同学一起,被下放到了北大荒。他们住的地方荒无人烟,夜间狼嚎阵阵。有一天,他们劳动的地方来了另一批人,其中有一位小提琴手深情地给他们拉了一曲,随后泣不成声。后来了解到,他曾是志愿军军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参加完“劳动改造”后,他拉琴的手就废了,就再也找不回手感了。
  
  在北大荒劳动了一段时间,我姑外婆找关系,把外公借调到扬师院,外公从打杂的做起,到跟在数学系老师后面听课,到辅导学生,到做助教,到晋升讲师、副教授,到后来成为曾宪梓教育奖的获得者。外公全凭自学,在扬州数学教育界打下了一片天地。
  
  在这期间,外公和青梅竹马的外婆---一位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的知识女性结成了百年之好。
  
  一份爱意
  
  由于、人民公社化等错误方针政策的实行,再加上天灾,1960—1962年,中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全凭粮票,按人头供给;蔬菜能吃上大白菜,就算上是幸福的事了。更多的人则是天天吃树皮,啃草根,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外公他们也过着不能放开肚皮尽情吃饱的日子,家人都采取分食制,而外婆总是偷偷地将她那一份分一部分给外公,有时自己肚子饿的时候就喝一点凉水充饥。外公每当回想起这段时光,脸上总是堆满了幸福和感激,他从生活中体验到了暖暖爱意。同时他也把这份爱意传递给他人。
  
  曾有一次,外公的一位同事因饥饿昏倒在宿舍,外公急得去跪求食堂的师傅,食堂师傅这才偷偷的拿出一点食物,救了这位同事的命。多年以后,这位同事回想起这段往事,总是说,如果没有外公的及时相救,自己早已作古了。
  
  一幅被烧毁的画
  
  外公说,十年是他人生中所经历的最痛苦的一段时光。由于家庭背景,再加上自己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外公被从讲台上赶下,被追赶,幸得邻居相救,连夜逃至农村亲戚家,才幸免于难。当时,我外婆身怀六甲,快生我妈妈了。
  
  随后几年中,我大姨妈由我外婆的爸爸妈妈照顾,我妈妈由下放到农村学校的外婆带,我外公避难在农村亲戚家,一家人四处离散。
  
  中,我大姑外婆一是害怕抄家,二是自身积极要求进步,回来动员外曾祖父把家里的字画上交、烧毁。于是多少字画或不知所终,或毁于一旦。如明末四大家徐渭的《状元及第图》;又如另一幅《伏氏父女口传心授图》,画中描写的是一位父亲坐在一棵松树下,手拿一根树枝坐在树下教他女儿读书,画中有幅对联“焚不尽腹中书,坑不尽阃(指女子)内儒”;还有很多诸如曾国藩等名家的传世之作。这些杰作不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很强大的教化功能,人们在欣赏字画时,不止是受到艺术的熏陶,更是蒙受心灵的洗涤。外公很痛心地说:“所谓真是大革了文化的命,毁了多少文化的传承。烧掉的不止是名人字画,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浩劫。”
  
  而在当时,比烈火更可怕的,是亲人之间如冰一般的冷漠。我外公的大姐夫是解放前同济大学的毕业生,二姐夫是解放前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两人都是水利方面的专家。改革开放后,江苏省首批十二位高级工程师,其中就有他们。这位二姐夫还是大姐夫的婚姻介绍人,因为他家解放前是上海的大资本家,后来又被打成右派;而大姐夫则是红色出生,中,可以继续工作。有一次,两人在火车站面对面相撞,大姐夫竟然连招呼都不敢和二姐夫打。至今每谈到此事,两位耄耋老人都唏嘘不已。
  
  一个又一个的梦
  
  终于,那噩梦般的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思绪也随着外公回忆的中止而来到现在。
  
  我外公常常对我说,你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要想学习可以放开手脚、尽情地学,无顾虑,无负担,无束缚。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要管。
  
  我随外公的故事步入了离我并不遥远的历史,我做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我外公的梦,我好像变成外公,我体会到了我的祖父辈们,甚至于我的父辈们的不易,我对我未经历的那段历史有了较感性而直观的认识。但,真能说,我懂得了历史,我懂得了外公和外公们吗?
  
  B文—历史感悟
  
  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行走,以后我们也会变为历史,历史在不断地延续,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其一,珍贵的史料值得关注。巴比伦文明留下了汉漠拉比法典,埃及文明留下了扔伊金字塔,玛雅文明留下了神秘的玛雅末世传说,西藏文明留下了无数古经,但也留下了一个有一个的不解之迷。其实历史都是靠人去传承的,如果人不去记载,不去代代相传,那再辉煌的文明也会消失。那一处处名胜古迹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这个文明曾经存在过,但有时它只留下了古迹,却没有留下与其相佐的史料,它就成了千古之迷,所以许多文明就这样中断了,有些文字就成了死文字。和以上所举例子不同的是,一些不经意的物件和事件都可以成为珍贵的史料。在我和外公的交谈过程中,我看到了那张照片,听说了那封匿名信,穿越时光感受着困难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爱意,为被焚烧的字画惋惜不已,这些许零碎的材料和事件,构成了外公独特的心灵史,也从特定的角度映射出一个大时代的动荡。
  
  其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对文明和文化的尊重、爱护。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会一直延续,我们的汉文字之所以会被一直使有至今,我们的历史之所以会连绵流长,一是我们如实地记录了历史,无数的史官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但他们自己却默默无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二是我们保护了历史,许多中国人为了保护国家文物,历经千辛万苦,不惜倾家荡产。三是我们时时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许多人文学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记载历史,更多地加进了他们的个人感悟。尊重文明、尊重文化是每个历史中的个体都应该认识到的,外公家中烧掉的那幅画里,那副对联至今言犹在耳:“焚不尽腹中书,坑不尽阃内儒”。此语道出文化的韧性,而它的被焚,则鲜明反衬出那个时代的荒谬——我们中国的历史上难道还缺少这样荒谬的时代吗?我们对这种荒谬和愚蠢的反思是不是已经到达了一个必要的程度呢?这样的历史还会重演吗?诚如《三体》中所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其三,历史进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而不该是一统的、唯我独尊的。历史无法假设,但在和外公、姨妈的交谈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用这样的句式想,如果……是的,如果没有反右,如果没有,如果不以出身论功,如果能对私有财产有更理性的厘定和更小心地尊重,外公的生活轨迹可能不是这样的,应该完全不同。而所有的这一切,建国以来让人叹息和痛苦的错误决策,都部分来自于对于历史元素的不宽容、不怜惜。
  
  所幸,我们中华民族一向能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才能使我们得以度过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艰难痛苦的时刻,重新迈入正道,重新崛起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埃及金字塔仍旧屹立,但法老的国度不复存在;汉漠拉比的法典文明于世,但空中花园已成尘埃;玛雅人已记不得他们辉煌的文明,即使那些古老的传说仍在。只有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从未中断,长城像巨龙般蜿蜒、运河像丝带般流动、汉字如龙如蛇般在纸上舞动。是的,中华文明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我们同样也肩负着传承、发扬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