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注意,对于怎样配制CuSO4溶液,不可以认为是小题大做,更不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疑问的问题。
在讲“盐类的水解”时,教师总是特别强调:在配制CuSO4溶液时,由于CuSO4是强酸弱碱所生成的盐,可以水解生成难溶的Cu(OH)2:
Cu2++2H2O=Cu(OH)2+2H+
致使溶液浑浊,得不到澄清的CuSO4溶液。因此,在配制CuSO4溶液时,应当加入少量的硫酸,以抑制Cu2+的水解。
但是,实验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请看下面的事实。
实验1。取6个容积约为35mL~40mL的中型试管,每个试管都注入30mL自来水,分别滴入不同滴数的饱和CuSO4溶液,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
表1
实验表明,溶液越稀,越容易浑浊;溶液越浓,越不容易浑浊(越澄清)。
实验2。在浑浊的第1、第2号试管中,不仅加1滴稀H2SO4溶液会变得澄清,而多加几滴CuSO4溶液,这浑浊的CuSO4溶液也会变得澄清。因此,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认识,要配制澄清的CuSO4溶液,完全可以用CuSO4溶液来代替稀H2SO4;或者说,在CuSO4溶液中加入稀H2SO4不是配制澄清CuSO4溶液的必要条件。
实验3。把实验1各试管放置数小时(或过夜)1号、2号、3号试管底均有浅绿色沉淀。当把沉淀加热时,即使是长时间加热,都观察不到有Cu(OH)2受热分解变黑的现象。这表明那浅绿色的沉淀不是Cu(OH)2。
实验4。也像实验1那样取几个试管,各管都加入同体积(如30mL)的蒸馏水,再分别滴入不同滴数的饱和CuSO4溶液后观察:无论滴入的CuSO4的量是多是少,置放时间是长是短,都没有浑浊现象产生,更没有沉淀生成。这表明配制CuSO4溶液应该用蒸馏水,不宜用自来水。
实验5。如果把用自来水配制的浑浊的稀CuSO4溶液过滤,把滤液再用于配CuSO4溶液,就不会再出现浑浊现象。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我们有必要对已有的理论和实验作出如下的修正:
CuSO4溶于水一定会发生水解反应。但是CuSO4溶液的浑浊,不是因为水解生成的Cu(OH)2引起的,而是CuSO4与水反应生成Cu2(OH)2SO4的胶体物质:
2Cu2++SO42-+2H2O=Cu2(OH)2SO4+2H+
这种胶体物质被自来水中的硬性物质(Ca2+,Mg2+)凝聚导致CuSO4溶液浑浊;这种凝聚的Cu2(OH)2SO4与Cu(OH)2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对热有很高的稳定性,即使是固体,一般的加热都不会分解。这一点是跟Cu(OH)2迥然不同的。
理论上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就会找到消除使Cu2(OH)2SO4凝聚的措施:在配制CuSO4溶液时:①把用自来水,改成用蒸馏水;②把用外加H2SO4,改成提高CuSO4溶液浓度,即加入较多的CuSO4来提高溶液的酸度。
以上配制澄清CuSO4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原则上也适用于配制FeCl3溶液。
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里,人们普遍有这样的一种潜意识,认为权威和被权威所认定的大纲、教材上的东西都是无可挑剔的,尽善尽美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很少有人去问津。这就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所说的:在基础科学研究里有突破性进展的事总不是常有的。事实上许多东西在它开初形成的时候,人们对它的认识总是比较肤浅,比较皮毛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不一定都被显现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法总是不断更新的,被我们认识的事物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就会不断显露出来。
人们的认识就是这样逐步逼近真理的。或者说,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真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的认识比昨天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了。这就是笔者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探究方法和理性思考。
文章来源:《教学仪器与实验》
对配制CuSO4溶液的理性思考
2019-11-19 08:00:11
相关推荐
- 冲动的同义词 2019-10-14 08:47:56
- 抽象的同义词 2019-10-30 13:08:44
- 高中物理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2019-12-10 06:47:24
- 常见诺贝尔奖五问详解 2019-11-21 08:59:55
- 中考备考 90道辨析题(61-70道) 2019-11-26 1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