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算路不打算路来,”。有时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下来,事与愿违。能否如愿以偿,这既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把握程度,又关系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点拨,更牵扯到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要想圆满完成教学预设,必须密切注意课堂上的各种信号,及时调整课堂气氛和教学内容,奏好课堂调整四步曲。
上课铃声落下,教师走进课堂,如果学生正处于亢奋状态,个个满头大汗,争论不休,而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恐怕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如果把黑板擦在讲桌上“啪、啪”连摔几下,学生也可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堂木”镇住,课堂出现片刻的静寂,但毕竟压得下口声,服不了心声,继而,可能有人继续窃窃私语,以至“涛声依旧”。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说:“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师生之间矛盾一旦激化,你不让我说,我也不听你讲,干脆埋头睡大觉。这样,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相反,如果发现学生睡眼惺忪,或个个像泄气的皮球,教师仍是按原计划进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讲授新课。可能三五分钟下来,有的人还没有打开课本,或者根本没找到课本,收获同样甚为寥寥。 面对这种课堂气氛应该怎么办呢?别着急,慢慢来。不妨走进前排的同学,耐心打听一下他们精神亢奋的原因。如果是因上节体育课的篮球赛大获全胜,那你干脆让获胜一方中最为亢奋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战况叙述一下。让他(她)一说为快,其它人一听为快,这样就能把他们过剩的能量合理地宣泄出来。但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你们在篮球场上是冠军,那么这节课有几个问题,我们再来比试比试,究竟鹿死谁手呢”?三言两语的过渡,马上转入教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他们感到对老话题再也无话可说,心甘情愿地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事半功倍,且暖意融融,何乐而不为呢?
倘若是因上节数学测验砸了锅,那你用三五句话讲述一个科学家、著名作家或体育明星不怕挫折、努力拼搏的故事,就能立刻点燃他们激情的火焰。 于漪老师告诫我们:“课堂生活,实际上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诸如此类巧妙的方法,迅速完成了情绪的迁移和注意的转移,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节课学习上来。这良好的开端,堪称成功的第一步。
依据预设,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这当然是令人满意的了。但有时问题的设计固然巧妙,由于学生预习的情况不同,很可能出现“卡壳”现象。这就靠教师的诱导和点拨了。其中“化整为零”法不妨一试。
在教授《<还乡梦>自序》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三段中为什么用‘风雨如晦’,而不用‘暗无天日’之类的成语呢”?两分钟后,一向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仍面露难色。我马上意识到题目设计大了,学生无从下手。我随即化整为零。先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小问题:1、“风雨如晦”出自何处?学生马上拿出字典,迅速找到了答案:“‘风雨如晦’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个脸上稍稍“阴转多云”了;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2、“风雨如晦”后来多比喻什么?“多比喻在黑暗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此刻,己“多云转晴”:我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3、文章第三自然节写了什么内容? “既写出了‘’统治下,中国大地惨遭浩劫的背景,又暗含对有识之士在那种情况下,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并取得辉煌成就的赞颂。问题基本水落石出了;4.“风雨如晦”比“暗无天日”好在哪里呢?答案自然水到渠成:“由于前文用‘风
雨如晦’,下边写建设成就才能顺理成章,若改为‘暗无天日’,不但表意不当,且与下文相悖”。如果不是对问题加以调整,恐怕只能面面相觑, 成为“千古奇案”了。 ·
可见,绝不能抱着葫芦抠籽籽,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馈信号,对预设中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恰当诱导和点拨,这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中关键的第二步。
最令人头痛的是教学中常常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搞得你措手不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呢?
有一次,讲析《孔乙己》一文,正待高潮时,我发现有两个学生悄悄地指手划脚,掩口偷笑。由两人到三人,到五人……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一瞧,原来是一只小老鼠在靠墙的小黑板和纸篓之间来回跑动。我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他们。孔子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灵机一动,上去一脚,堵住洞口,让看得最认真的两个学生拿起笤帚追打老鼠,其它学生注意观察,然后写出这一系列捕鼠动作。这一下,他们兴趣来了,带着任务去观察,当然十分认真,经过几分钟折腾,我见火候已到,放鼠归洞。不一会,作文交上来了,新课继续进行。
遇事不慌、不愠,恰当地、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教师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的结晶,能使教学进入一种艺术化的境界,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胆调整教学预设,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灵活的第三步。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据研究,聚精会神地引起注意的时间,12—15岁儿童平均为3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分散注意的不同原因,及时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如果是因疲劳而委靡,可运用声调、动作、表情的变化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特级教师斯霞说:“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高昂”。显然,教师的语言情感富于变化,能使学生点点入心。如果是大多数学生已经听懂了而转移注意力,可启用预设中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暗示他不要以为此时已无所不知。若在开头导课时已精心设疑布阵,此时可让学生释疑破阵。 完善、精要的结尾,能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由丰返约,“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部分鲜明地显现在学生面前”,(于漪语)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就要对课堂气氛再次进行调整,走出低谷,重新掀起一个小的高潮。这是完美的第四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复杂的艺术组合,想要紧凑、经济、科学地使用课堂四十五分钟,就既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等一切内心活动最细微的表现,及时、恰当地微观调整;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大胆、果断地宏观调整。因为变则通。
注意信号,以变应变——浅淡课堂气氛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2019-11-21 21:12:46
相关推荐
-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外国语学校 2019-12-11 15:23:35
- 四川省各市2015届高三模拟、调研数学试题汇总 2019-10-17 19:51:42
- 初一数学:学好初中数学要注意五点 2019-11-16 10:47:05
- 土鸡蛋营养价值有多高 2019-11-30 08:27:18
- [独家]北京市日坛中学2012届九年级模拟考试试题 2019-10-15 07: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