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法”

2019-10-03 12:57:09

一、一轮复习法的提出

传统的地理高考备考复习分三轮,大家都称为“三轮复习法”。通常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教材为主线,从初中到高中,按章节复习;第二轮复习,也称为“专题复习”,通常以系统地理的章节为依据,分成地球运动、气候、陆地水与海洋水、农业、工业等若干专题。第三轮复习,也称“综合复习”,以各知识块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进行学科内综合。

传统的地理三轮复习法,有以下几大弊端。

1、知识体系不清

初高中教材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以及不同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在体系上是不同的,难度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初中教材是以区域地理为主,穿插简单系统地理知识,重在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一些区域的地理特点和差异。而高中地理教材是以系统地理为主,强调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能力。

传统“三轮复习法”按照所谓“从简单到复杂,先初中后高中的”复习顺序,忽视了高中生已经在认知能力上提高的事实。初中地理教材在知识上的要求,显然对一个高中生而言,过于简单,也无法满足高考的要求。学生往往是先复习初中的区域地理,再复习高中的系统地理。学生在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的时候,由于还没有复习高中的系统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水文等)不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

2、多次简单重复

传统的三轮复习,虽然在难度上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在知识上只是简单重复。第二轮复习,所谓的专题,仍然是按章节的安排来设计,与第一轮复习的内容在知识上是重复的。第三轮复习还是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适当注意章节间的交*与综合,在内容上仍然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就是初中和高中知识的难度要求虽然存在差异,但在知识内容上很多也是重复的。例如:黄赤交角以及五带的划分、世界的气候类型与分布等等。传统地理三轮复习法,简单从初中到高中,很多内容多次重复,不仅使复习效率大大下降,而且是整个复习的体系变的混乱不清。

3、学生无法摆脱题海战术

由于三轮复习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三次重复的复习,每轮复习时间紧张,学生很难对地理原理理解透彻,地理分析能力有限。教师只好通过大量试题去弥补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在三轮复习中,每轮所选试题大量重复,复习的效率很低。其结果是学生拼命做题,教师辛勤批改,师生都感疲惫。而事实上,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这种题海战术已无法满足地理教学和高考改革的需要。大量做题只是让教师和学生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我们从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也能够清楚的看到,题海战术无法应付地理高考。

4、学生能力提高缓慢

因为三轮复习法,过于注重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三轮中只是知识的不断重复,学生能力的训练缺乏时间和有效的途径,学生的大量时间都用在重复做题上。这显然与当前高考方向相左。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地理原理的理解能力,区域分析能力,图表的判读与应用能力等能力的考查。传统复习方法在能力训练上一直缺乏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传统的“三轮复习法”已经不能满足高考改革的需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人根据以往高三复习的经验和教训,在两年前开始研究和实验“一轮复习法”。


二、一轮复习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1、科学整合初高中地理教材

摆脱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前后顺序关系的限制,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整合初高中地理教材。在初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识是重复的,如世界气候类型、板块理论等。一轮复习法,科学合理的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相互补充,避免简单重复。在知识体系上,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线,将初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合理处理初中与高中教材的关系、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关系、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2、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抛弃以往的题海战术,把学生从试题中解脱出来。在一轮复习法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在系统地理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理的思维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大量时间还给学生,在系统地理复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中的国土整治等内容,教材此时已经成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学生通过区域地理、国土整治部分的自主学习,区域分析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3、注重学生能力提高

在一轮复习法中,强调对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的训练。在系统地理复习中,强调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注重地理要素间联系的分析;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强调学生利用系统地理中的原理进行区域综合分析,注重区域分析能力的提高,反对死记硬背。


三、一轮复习法的过程设计

一轮复习法中的“一轮”,主要是指复习过程没有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根据高二分科时大部分学生地理基础薄弱的现实,笔者根据初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内容上完全不同,三个阶段所设定的目标也不同。

阶段一(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地球地图知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水与海洋水、地壳及地壳变动、自然带等自然地理内容。

复习方式:教师讲授为主

目标: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初步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是整个地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难点。这个部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这个部分的复习,要注意把初高中中同一类型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打破初中高中教材的界线。例如:天气与气候部分,需要把高中的《大气环境》与初中的《中国的气候》相结合进行备课;陆地水与海洋水部分,需要把高中的相关知识与初中教材中《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等相关内容结合。该部分的学习重在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产生的内在原因,教师要注重说理,让学生真正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规律,以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该部分的学习对整个地理复习过程十分重要,是后面两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该部分的复习不可求快,只有打好自然地理基础,才能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轻松提高区域分析能力。


阶段二(区域地理与区域分析):

主要内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国土整治

复习方式:学生自主复习为主

目标: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会理解区域内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该部分的内容,在传统的地理高考复习中,往往是放在最前面的。但是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如果没有扎实的自然地理基础,这个部分的内容(如:各区域的气候、水文、植被等特点),学生大多只能死记硬背。也就是地理老师常说到的,这个部分的记忆量大。笔者把这个部分放在第二个阶段,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第一阶段复习内容的基础上,来学习区域地理。学生此时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自然地理基础,学习区域地理的记忆量就大大减少,学生能够利用第一阶段所学内容很轻松的归纳、理解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部分的复习过程,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每个组6个人左右),按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分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区域,分小组备课,每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准备讲授一节课,接受同学们的提问,编写一套该区域的练习。小组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始终进行指导,在整个准备过程中,让该组学生学会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将选修二的国土整治内容放到中国地理复习中,是根据区域地理研究的一般方法,先了解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的地理要素的特点后,综合分析该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整治的办法。这种复习思路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同容易让学生理解一个区域内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复习北方地区的时候,提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东北农林基地的建设的问题,更容易让学生利用该区域的区域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并留下深刻印象。

本人认为这个部分,学生自主复习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型复习,效果提高非常明显。如果教师教授为主,将使学生丧失了一次绝好的区域分析能力提高的机会。此外,这个部分的自主学习,还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地理学习兴趣。


阶段三(专题复习):

主要内容:区域定位、区位选择、人地关系(涉及到高中必修二、选修一的内容)

复习方法: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目标:抓住目前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通过三大专题全面提升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区位选择和人地关系是最有地理特色的内容,也是当今地理科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高考考查不愿放弃的重要主题。区位选择涉及到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中心、渔场、盐场等的影响,综合性强。这要求学生首先正确理解以上人类活动的特点与差异,然后分析它们在区位选择方面考虑的主要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点。人地关系部分的复习,首先要该部分的复习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延伸,还涉及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该部分的复习,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途径。

专题的选择及复习的思路是在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专题复习上,我建议采取要点复习法:围绕某一中心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当然,我这里谈的一轮复习法只是一个思路,大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化和改进。希望这些思路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只要我们加强对目前地理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方向的研究,就能够创作出更好的备考复习方法和思路,期待与大家更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