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探究性教学中如何“设疑”

2019-10-24 17:06:24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探究式学习更是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面临问题”,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设疑是要讲究一定技巧的,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过易,会使学生不需动脑便得出答案,感到没意思。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设疑呢?现将自己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总结如下:

  一、开门见山法

  对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知识点或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宜使用此法。如在研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时,由于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学生以前没学,并且又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使学生明确了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后,教师可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

  二、观察实验法

  由于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如在研究《电与热》时,教师先让一只PZ220—40的灯泡和一只PZ220—1000的电炉正常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停止工作。让学生用手摸一下灯泡与导线谁更热一些?灯泡的导线与电炉的导线谁更热?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电流在通过导体时会产生什么效应?请你猜想一下这种效应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会很容易得出:电流具有热效应。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几种不同答案。于是教师顺势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究。由于学生是去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因此积极性会更高一些。

  三、故设陷阱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及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并且这些错误认识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如在学习力学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力,那么这个物体将会保持静止。因此,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采用了“故设陷阱法”。先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停止。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如果关闭发动机,将会停下来。学生通过这些事例,很自然地得出了上述错误结论。然后,我们带着这一错误结论去研究《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论证推理,最后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开始得出的结论自然就被推翻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格外深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联系实际法

  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设疑也是常用方法。如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时,可列举北约用石墨炸弹轰炸南联盟。造成供电系统损坏的事例。在讲《电阻》时,可提出日常生活中用的导线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不用便宜的钢铁来做?在讲《电流的磁效应》时,可提出电铃的原理是什么?在讲授《压强》时,提出坐沙发为什么比坐板凳舒服等问题,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五、发散创新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发散创新精神。例如:1,给你一只节日气球、一盆水、一个铁块、一只手帕、一根线绳、一根针、一张纸,你能用它们做哪些物理实验?2小丽在菜市场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着回家,走了没有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学过的知识。请你帮她找到解决的办法。3,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请你把与水有关的物知识或应用,用文字或图画等方式表达出来。4,给你橡皮模、一个茶杯、一根吸管、一把刻度尺、线绳、胶带,请你设计一个简易气压计。这些问题,对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六、逆向思维法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量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如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后,很多同学就会反过来思考:既然电可以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呢?其实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正是这一逆向思维产生的结果。再如,电流过大时会烧断灯泡的灯丝,会烧坏用电器,看来烧断这种现象总是不好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烧断这种现象能不能加以利用呢?在这种思维的启示下,人们发明了保险丝来保护电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逆向思维来设疑,不仅可以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七、类比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难以理解的知识,采用类比法设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电压这一物理量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将它与水压类比。可以将电源比作抽水机,将电源两极产生电压比作抽水机不停工作产生水压,将电流比作水流等。再如,在研究导体的横截面积对导体电阻影响时,可以形象地将导体类比为一条高速公路,将电流类比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当公路宽时。汽车行驶得快,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当公路窄时,容易发生堵车,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如此一来,学生便非常容易理解了。

  八、假想法

  假想法是将已有的东西设为无或将无的东西设为有,或者将已经存在且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加以改变,让学生假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假如没有了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强,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效应,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以假如空气的密度变为1.29×103kg/m为题,写一篇科幻文章等。假想法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很有帮助。

  当然,学贵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总结新的好方法,并且还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综合运用。相信只要应用得法,便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