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实验科学基础上产生了经验论的哲学思想。但由于经验论还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唯理论便相继出现。这时认识论的一大突进。对于后世哲学、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现代西方哲学两大哲学思潮即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一系列对立都与之相关。
经验论也称经验主义,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代表,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者,即从经验中才能得到。他是第一个制订归纳法的哲学家。经验论后发展为唯心和唯物两派。杜威就持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而唯物主义经验论并不高明于唯心经验论。因为他片面夸大反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必须经过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只讲了认识的一般。在教育上,很易把学习看成是心灵对感觉印象的纪录,使学习变成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究。
唯理论也称为理性主义,他否认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有赖于天赋理念、或天赋的思维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柏拉图,近代唯理论代表是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一切真知都是由简单自明的观念演绎出来的。感觉会欺骗我们,只有理性知识才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他否认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唯理论并非全是唯心的。斯宾诺莎既肯定人们的认识以独立的客观世界为对象,又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得来,而由理性直觉和推力得到。教育上,裴斯泰洛齐即持唯理论观点。
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立场,力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矛盾,既承认知识发生于经验,又需要运用先验的一定形式进行整理,始得成为真知。即知识的原料来自经验,知识的形式来自理性。即为二元论。从康德、经和谢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完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马克思创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以来,经验主义发展到实证主义再到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则发展成理性的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一脉,是孔德的实证主义、马赫的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三代。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到库恩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等。理性主义一脉,由于对理性的夸大,使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不断蔓延。第一代是叔本华和尼采,前者主张生存意志,后者主张权力意志。第二代是狄尔泰和柏格森,把生存意志,和权力意志改造成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宇宙本原就是生命冲动。第三代是法兰克福学派(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和存在主义,这是一个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消极的哲学流派,曾被利用。
17—18世纪化学教育的特点: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和近代化学体系的初步形成,17—18世纪化学教育发展又有一些新的特点:
从地域看,主要在经济相对发达、特别是萌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得到了发展,其中包括英、法、德、瑞典、俄国、荷兰、美国等。一方面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丰富为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对实用知识的需求刺激了化学教育的发展。
17—18世纪化学家已与当时普通教育和科学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在此时期开始形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渗透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它的兴起带动了化学教育的发展。
17—18世纪科学教育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医药学、机械学、航海术、测量术等不同学科和知识。化学教育比同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学科的教育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化学教育常常依附于医药学教育中。这并不是因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求不迫切,而是由于17——18世纪的化学学科自身刚刚处于形成时期,其完善程度远不能与那些古老的学科同日而语。在大学,化学教授常常由医学教授兼任,化学家常常是学医出身,从药剂师学徒开始接受化学教育在法、德等欧洲国家更为突出。实际上,当时还未出现专门培养化学人才的专业、系、科或其他机构,从事化学研究还未成为一项谋生的职业。几乎所有的化学家都是通过非专业化学教育途径成长起来的,并往往具有非化学专业的一技之长。
在学校教育中,化学键有主要出现在高等学校。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7世纪中叶才形成,大部分的化学知识在18世纪才产生。因此初、中等学校谈不上什么化学教育,最多在专科或实科中等学校有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的传授。高等学校是化学教育的主要基地,主要在一些新建立的高校、非教会高校、非传统型高校中进行。
中世纪以艺徒制实施化学教育的形式仍然存在但随着大规模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显得有些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通过各种职业学会、职业讲习所、甚至职业学校向工人传授必要的化学知识。
化学教学方式除了在大堂上演讲外,以增加了当堂进行化学演示实验的操作。许多化学家则是在师徒式化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即通过协助老师从事实际的化学研究工作而从中掌握很多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并培养化学研究能力。
推动化学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借助各种化学教科书、著作和刊物,特别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化学教育史上的经典教科书和讲义。许多化学家在青少年时期通过阅读这些化学书籍而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有些化学家完全是靠自学和实验掌握实验技巧和化学知识的。另外,游学也是当时一种时髦的求学方式,即学习者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拜师访友,增进了新化学知识的掌握。此外,17—18世纪的各种学会,包括国家科学院在内都对化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学会一方面增进了学术交流,另一方面推进了化学知识的普及。
17—18世纪开展化学教育的国家为数不多,发展水平也不一。英、法、德三国化学教育最发达,近代化学的确立也主要得益于这三个国家的科学家的贡献,其普通教育也代表了17—18世纪的最高水准。其中,法国的化学教育发展更为完善并影响着其他二个国家。其后,英国在18世纪中叶处于领先,继而,德国后来居上。瑞典化学教育处于第二水平,主要从18世纪开始起步,18世纪末,与三国处于同等水平。其他国家主要处于学习、借鉴别国的化学教育处于第三水平,如美国。
17—18世纪化学教育发展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也许是它的教育内容的变化。特别是在化学理论方面。波义耳的元素定义是化学教育内容具有了近代科学的意义,燃烧氧化学说使化学教育具有了真正的科学理论内容,它是近代化学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一步。
总之,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为19世纪化学教育全面而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19世纪化学教育的特点:
近代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在19世纪得以实现。
在大学,开设了化学课程,并设置了越来越多的化学教授的职位。随着化学科学的分化,有的学校把化学教授职位分成有机、无机、分析化学等。私人实验室的师徒制逐渐过渡到大学教学实验室的师生制。在化学教育组织机构方面,既有化学教研室,又有化学实验室,但大多是设在大学的医学院或理科院系中。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基础于应用相结合,体现了化学教育的正确方向。如李比希就是一个及教学、科研、生产于一身的科学家。当他注意到“化学已经涉及到农业生产”时,不失时机地从化学的观点阐明农业的特点,并研制除了化肥,还亲自办了化肥公司。此外,霍夫曼、帕金、凯库勒、拜尔等在某种程度上多是这样的化学教师。
化学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传播了化学知识,交流了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和补充了化学教育,改变了化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如拉瓦锡的《化学纲要》自1789年出版后,被译成各国文字,多次再版,使氧化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已流传,并引入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化学期刊也丰富和补充了化学教学。很多国家的化学专业期刊都是从这一时期创刊。
在19世纪,化学教育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教育的发展,从事化学化工研究和教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使化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推动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处于全面进步的近代科学技术、工业、农业生产以及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产生了极大影响。
总之,19世纪化学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是巨大的,不仅推动了化学化工乃至社会的进步,而且促进了化学的职业化。
近代化学教育
2019-10-31 18:10:01
相关推荐
- 2013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目 2019-10-23 22:03:02
- 福州中小学生体质差 专家:应把长跑列为中考必考 2019-12-09 14:46:32
- 《实验生物学期刊》:研究显示蚂蚁也有“个人意见” 2019-11-29 14:50:47
- 江苏省无锡一中2013届高三开学检测试题 2019-10-08 18:56:43
- 潘基文批桥下彻涉发言 促日正确认识历史 2019-12-07 14: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