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课标构建高效物理教学课堂

2019-09-10 08:59:22

  新课程改革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展开,我校也步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职业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下面简单谈谈本人的一些观点。

  一、少批评多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其次,在物理教学中要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学生们会惊奇地看到一个很难相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燃烧,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物理实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物理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自主讨论

  老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完成学习。例如学《安培定律》这节课,老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实例让学生讨论:哪些符合安全用电规则?哪些违反了安全用电规则?通过讨论,使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用电的知识。物理教学中多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主动又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教师是创设宽松、和谐气氛的组织者,是适时地稍加点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是不同见解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热情的火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情地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搞好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实验教学

  1.加强实验教学,重视能力培养。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初中物理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了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可见,他们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得到训练和能力培养比我国的学生多得多,他们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比我国中学生强。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研究好这些课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研究方法为:①边学边做实验: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然后,笔者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了感知。②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像。③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四、给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实验中每一步都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吗? 2.你知道每步实验小车最后都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吗?3.小车在哪种平面上运动最远?为什么? 4.如果小车不受到阻力的作用将会怎样?这时同学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再一次涌上心头,实验后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究着其中的原因,也发表着自己的各种建议。然后得出结果: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它在三种不同平面上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同,这样才有可比性;通过对比可知,小车最后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作用的缘故。2.小车在光滑木板上运动最远,因为在光滑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3.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的这些重要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小车由于受到阻力才会停下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如果小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就不会停下来而永远运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