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9-09-14 22:58:35

1 2 下一页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或矛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动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
  
  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外,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针对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紧扣“探究中心”。教学设计时,选择的内容要适当,推出问题的时机要适时,问题的数目要适量,引导作用要及时。当然,讲求目的性,并非排斥开放性,要能放得开,收得拢。
  
  2.展示性原则。研究表明,物理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物质、展开的活动向内部、压缩的活动转化。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的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
  
  3.新异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兴奋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要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物理现象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从日新月异的最新科学技术中,选取有用的、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创建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平衡发展的功能。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应该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
  
  5.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是指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揭示的知识应有内在逻辑结构。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化知识是最易于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而结构化的情境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心理空间,能促进这种转化。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使问题情境结构、物理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即通过问题情境结构使物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谐统一,并促使物理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
  
  6.延伸性原则。延伸性原则是指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既构建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了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这样可减少课外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及课外实验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