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刍议

2019-12-05 16:01:30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心理学认为,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包括认知判断、内心体验、情感分享、行为倾向和行为选择等心理因素。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态度、方式和结果也不相同。所谓价值引领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价值引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教育目标的实现,直面当前教学价值引领低效现实,优化价值引领策略,是当前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价值引领:教学的使命

  从课程性质来看,思想是一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课程,它既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更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教学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且应该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从教育本质来看,一切知识只是手段,为生命发展服务,促进生命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根本。正如伟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责任是提升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教育活动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人的价值生命。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对当下及未来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利用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就成为教学完成其使命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发展来看,价值多元时代的来临使价值引领显得尤为迫切。市场经济给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价值观念传播的渗透性,使个人思想的独立性、独特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既有反映社会进步的科学观念,也有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沉渣泛起,可谓泥沙俱下。因此,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吸收先进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落后价值观念的侵蚀,是当前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学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低效失当:价值教育的现状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但由于教学理念的滞后和有效策略的缺失,当前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价值引领的状况离新课程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当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现状呈现出以下三种状态:

  1.满足于“知性教育”。“当前,价值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把价值观看作确定的知识化的形态。”我国中小学课堂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吃透教材精神,把需要传递的“标准”价值观明确写在 教案中,并预定在某个教学环节中向学生直接讲授或间接渗透。在具体的学科教学领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对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却很少涉及,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测量性和对考试成绩的迷恋,使得“被教师抽象地谈论着的教学价值观与他们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价值观并非一致,而且相差甚远……”然而,价值观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应该立足于增强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而不是仅为了培养“美德袋”,显然,仅满足于“知性教育”,就会离价值引领的目标相距甚远。

  2.习惯于“强灌硬输”。灌输意味着迷惑、欺骗、吓唬人、精神,在某些教师看来,课堂学生价值观念不一致则意味着观念的混乱、价值的扭曲、思想的出轨、道德的危机。课本身的特点和意识形态性,使得空洞说教、“强灌硬输”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高高在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容冒犯;学生唯命是从,话语权被剥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控制,他们必须服从于教科书,服从于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要求,服从于教师所说的每句话。在课堂中遇到价值观冲突时,教师不是去倾听、理解、宽容,而是武断地呵斥、指责学生,压制学生的思想,导致课堂气氛冷漠、焦虑、厌烦。学生在遵从、屈从的背后,用阳奉阴违、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沉默等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3.迷失于“无所适从”。与习惯于灌输不同的是,有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转变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在直面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已不止一次地领略到教师引领作用的旁落。有时,孩子的理解明明是错误的,但为师者却偏要说:“这是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始终在正确结论的边沿上徘徊,达不到要害,但老师就是不敢稍加点拨,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教师过分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不能吸取别人的长处,弄不清不同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些都可能会被冠上尊重学生的美名,但这样的尊重,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三、策略优化:价值引领的途径

  根据当前教学价值引领低效的现实,探索立足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是每个教师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实施价值引领,要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生活情境,在课堂交往中直面价值冲突,引领学生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断增强其价值选择和行为能力。

  1.尊重价值主体,走向平等和谐。“一切成功教育都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价值学习是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实现价值建构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一切心理结构都是主客体相互构建的产物,在价值学习中,学生往往首先不是与观念本身发生作用,而是与观念的倡导者发生作用。正是因为这样,“教育对学生发生的实际影响是由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决定的,亲其人才能信其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前,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就是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一厢情愿地认为“你应该怎么样”、“我这样做是对你负责”,缺少对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尊重价值主体,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需要,价值需要是人的基本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没有价值需要的满足,就没有充盈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产生尊重和爱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价值需要,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对话与倾听中了解学生内心的价值困惑,也只有了解学生真实的价值需要,才能为有效实现价值引领奠定基础;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不是怀揣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基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人、对事、对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作为其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教师唯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才能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从而为有效引领创造必要前提。  2.创设价值情境,回归生活世界。价值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粹价值。观念的形成源于学习者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只有源于生活的价值学习,才能引发内心的价值需要,获得价值体验,从而提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价值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而价值教育又直接服务于现实生活,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价值情境,引领学生在生活世界的场景中进行价值学习。在进行高中必修1《经济生活》“消费心理面面观”教学时,某教师创设了一个为某位同学“购买生日礼物”的生活场景,要求同学们就购买生日礼物提建议,并阐述理由。学生相当踊跃,有的同学提出“现在流行‘文曲星’,买一个‘文曲星’”,有的同学提出“‘文曲星’太贵,而且更新换代很快,还是买一个笔袋吧,既实用又便宜”,有的同学提出“还是买个书包吧,她的书包已经破了,她家里不宽裕,借这个机会帮帮她”……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结合“消费心理”的有关知识对同学们的建议逐一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同学在发言中表现出的团结友爱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学脱离“道德说教”泥潭的有效手段。通过价值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能使价值引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直面价值冲突,促进价值生成。价值多元化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价值冲突,科学认识价值冲突的重要意义,直面价值冲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促进价值生成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能否接纳课堂价值观冲突是课堂民主的重要标志,对促进学生的自主社会化和教学文化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价值冲突不仅凸显了教师价值引领的必要性,而且是价值生成的重要契机。要通过平等协商,在对话和换位思考中形成对不同价值客体的认知,并引领学生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进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内容的教学时,某教师引领学生针对“是否应该给晨练老人让座”这一议题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的同时,学生们的敬老、爱老意识明显增强,而且还就如何解决“早高峰”时段晨练老人和上班族、学生流重合问题,以书面形式向市交通局提出了多条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仅科学地理解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而且学会了如何面对价值冲突,在协商、调适中走向和谐。当价值冲突的两极在商谈和对话中由对立走向和谐时,价值冲突开始趋向和解。价值冲突的和解是价值商谈的最终归宿,其结果是学习者原有的价值倾向得到了澄明和调适,价值视野得到了扩展,对价值生活公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并获得价值沟通的艺术、价值谈判的智慧和创造价值的路径。

  4.凸显价值评价,激励持续发展。评价不仅具有反馈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激励和矫治作用。根据价值学习和生成的成果进行价值评价,是价值引领的又一重要途径。受传统教学评价观的影响,重视知识评价忽视价值评价、重视终结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种评价模式不仅与新课程理念大相径庭,而且由于价值学习的生成性与模糊性,在进行价值评价时必须大胆摒弃。价值教育领域的有效评价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定性评价为主的原则。价值生成的不可测量性决定了任何量表都具有局限性,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科学的测量方法,但仍然必须坚持定性评价为主的原则;二是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价值具有生成性,而且因为主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价值学习的结果也因人而异,因此,价值评价必须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重点观察价值学习的态度、参与程度、发展水平;三是合理期待的原则。教师的合理期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积极而合理的期待对学生的价值学习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价值评价必须充分展现教师对学生未来学习的积极期待。维果斯基曾说过,“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是与经常获得正确的评价密不可分的。在学习评价中高度重视价值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价值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总之,价值引领的实现需要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策略,站在推进课程改革的高度审视教学的现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