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高考改革方案受质疑看高考改革路在何方

2019-10-05 09:55:53

作为第一批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点省份,山东省不久前出台了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方案因可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引来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质疑。甚至有教师惊呼:“山东几十万考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救救山东孩子!”山东新高考方案,触痛了社会广为关注的高考改革神经,引发了人们对高考改革方向的思索:中国高考该往何处去?
山东新高考:3+x+1 “1”成了难题
据记者了解,山东省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2007年度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将是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考试由山东自主命题,科目设置由3+x改为3+x+1的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基本能力考试。
山东省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提出,山东新高考方案的主要问题出在基本能力考试即“1”上。据介绍,“1”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基本能力考试必做题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必修内容;选做题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内容分别涉及两个领域的选修内容。这意味着,山东的高考科目等于由原来的6门增加到14门,包括艺术(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等全部学科。
一位考试教育专家指出,山东新高考模式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所有的课程都要考就要求学生所有的课程都要学,而且都要学好,避免以往不考不学、不能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弊端。但在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高考竞争激烈,考试能力被异化,这种做法很可能变成学生们不能承受之重的“题山卷海”。从多年的高考实践看,各中学一般都把教材中的知识在运用中可能遇到的情况,编成练习题,要学生练习、记忆、背诵,搞“题海战术”,把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应表现的综合能力,训练成了记忆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考的内容越多,学生学习负担越重,学生忙于应试,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各种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发展。潍坊一中副校长宋玉堂认为,高中课改已经实施两年了,仍然不知道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应该怎么教。高考要把这些课程放在试卷上,只能把实践课变成理论课。一位基层教育官员说:“虽然有的科目分值不大,但对考生来说,高考考一分,也要拿出考100分的精力来复习准备。这次考试范围如此之大,是历届高考试题从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2007年,山东有80万高中毕业生要参加高考。记者了解到,目前山东高中新课改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一位知情人士说,“高中新课改只是换了一遍教材而已,离课改的目标相差很远。”高考是根本的“指挥棒”,此前许多高中就在等待观望高考政策,此次高考方案出台后,大部分高中干脆表示,学生的应试负担只会加重不会减轻。山东省一位基层教育官员认为,高中新课改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非常理想,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选修机会,其中有26个学分是选修内容。但是,高考把包括选修内容在内的全部科目都作为考试内容,直接背离了课改的本质。17个领域、143个模块全部考试,学生负担大大加重,应试教育只会愈演愈烈,产生严重倒退,学生和教育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高考改革陷入“两难”困局
山东高考改革引发的质疑再次说明了高考改革之难。有专家指出,高考改革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负担。统一的高考制度在中国建立50多年来,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促使青少年努力学习、鼓励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统一高考具有权威性、科学性、高效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统得过死、无法体现各地区各高校特色、加重应试的激烈程度等局限,多年来,要求改革高考的呼声此起彼伏,高考制度在许多方面也进行了改良,但总体而言,高考制度还是保持了基本框架。
由于高考关系着千百万青年学子的前途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基础教育的改革,承载着太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甚至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任,承受着太多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对高考改革的争论格外激烈,高考改革格外艰难。
目前,关于高考改革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来自激进派,认为高考制度弊端已积重难返,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主张彻底改革或废止高考制度。另一种声音来自稳健派,认为高考并非教育的万恶之源,只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以其他招生方式取代高考,矛盾和问题更大,统一高考还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对高考应该改良而不是颠覆。
记者在基层采访,听到人们对高考改革同样议论纷纷。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提出,现行高考再不改对学生和教育来说就是“灾难”了。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而我们现行的高考以一个标准要求学生,是在扼杀学生的个性。如果担心改革会引发不公平甚至动荡,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程序来实现公平,而不是以此为借口不改革。广西南宁三中初二班主任徐小英老师说,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看到孩子睡眠不够,升学压力这么大,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象国外那样轻松,但中国国情能做到吗?我们最希望取消高考,但取消后国家选拔人才怎么办?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一位钟姓同学告诉记者,高考是有些不足,但现在看对农村孩子来说只有高考是最公平的,如果象国外那样,既看成绩,又看社会实践活动等,很难保证社会实践成绩的真实性,人为因素就会使高考更不公平了。厦门一中副校长谭蔚认为,高考生存到现在,有其合理性,它是目前唯一公平的“龙门”,来自社会底层的人通过合法手段步入社会高层的唯一途径,取消高考不现实。高考的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对来自社会的压力无法解决,只能将负担转给学生。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认为,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共性的难题。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考试制度,又涉及社会用人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在社会转型期,各种配套改革都没有跟上的情况下,高考改革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一是高等资源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上大学,1999年扩招后升大学的机会增多,但人们还是愿去好大学,而不愿去高职和民办学校。二是人们的观念问题,东西方文化不同,在西方不读书也可出人头地,而东方存在着学历至上的观念,不仅中国如此,这是整个东方儒家文化圈的共有现象。三是评价标准问题,美国大学招生“三合一”的方式最好,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成绩,还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等德行表现和成长记录,以综合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但这种录取方式在中国行不通。比如参照中学成绩,怎么能监督保证中学成绩不掺假?而且,德育不能用分数量化,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如何考察德一直是个难题。所以,大家都知道综合评价好,但怎么实现综合评价,缺少可操作性。
敢问高考改革路在何方
中国高考改革路在何方?从学生到家长,从普通教师到教育考试专家,从行政官员到普通百姓,人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希冀。
谭蔚说,应当把高中教学和高考脱钩,高中只负责高中教育,不负责高考,学生从高中毕业后,自己报名参加高考,高考可以多考几次,不一定一考定终身。还有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要解决落实课程计划和高考负担重的矛盾可以借鉴日本和香港的做法。日本实行二次考试制度,香港的高考是在中学会考的基础上进行。当前我国大陆的高中会考功能定位不高,考务组织管理不力。应该强化高中会考的功能,赋予其部分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严肃纪律严密组织,落实必要的保障措施。高中会考考所有国家课程的必修部分,成绩用等级表达,保障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同时作为不同类型高校入学的第一道门槛。在此基础上,高考科目可以根据高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大胆取舍,比如可以采取“3+x”模式,3是必考的语文、数学、英语,x由各高校不同的专业确定。这样,将高考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两年后必修内容全部学完后进行,第二次在毕业后进行,由大学和考生双向选择考试学科。这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能适度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和考试压力,有利于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因为,新课程必修内容两年结束,第三年全面进入选修学习,两次考试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有利于新课程的落实。如果仍旧毕业后一次考试,势必再次陷入两年结束功课,高三复习应考的应试教育怪圈。
李希贵提出,大学是办学主体,招生的主体应该是大学。高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行考招分离,把录取的权力下放给大学,大学才能研究出百花齐放的录取标准,才能有高中办学的百花齐放。大学要把录取标准提前几年向社会公布,由社会监督。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的一些专家则提出,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以往为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是应该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大格局下,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行。
专家分析认为,中国高考改革总的趋势是从统一走向多样,从招考合一走向招考分离,最终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以统考为主的多元招生考试制度。从统一走向多样,具体来说就是考试组织形式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这是在考生急剧增加、考试安全风险增大的情况下为体现各省区差异而推出的改革;考试内容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多样化,科目组也可以渐进地走向多样,以体现特色和差异;考试层次可由现在的一次考试模式变为大学统考和专科统考两次考试;考试时间多样化,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后,各个高校再进行一次单独招考,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全国统一高考采取标准化命题以便于快速准确评卷,各高校单独招考的命题则可以采取各种主观试题以显特色。两次考试的好处是既有统一的测试分数以便于各大学比较评估生源质量,又能体现各校招考特色,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高考集体舞弊现象。此外,现行的高考体制基本是招考合一,将来可考虑招考分离,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考试可委托专门的考试机构负责命题和评卷,而由高校自主决定录取模式。也可参考台湾的做法,将分数化为级差,按级差录取。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分分计较,但不如现行办法来得直观准确。总之,高考改革应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式地推行,以减少对社会和学校的震荡。
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表明,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将是,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更加自主自律、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而构建这一制度将遵循“四个有助于”的原则,即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有助于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还要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高效。同时,还要把握好“三个规律”:一是人才培养或教育教学规律;二是考试科学或人才选拔规律;三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发展规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