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30多天能做些、要做些什么?

2019-11-28 11:46:05

  《2011年安徽省初中思想品德毕业学业考试纲要》解读与策略探究

  30多天我们能做些、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在这短暂的一个多月里,我们能做的,也是要做的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决策,提高效率,突出复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研究考纲,发现教与学中的缺漏,采取必要性的策略,对症下药,全面提升学生的中考成绩与思想品德素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完成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的使命。

  一、研读考纲明确方向

  “预则立,不预则废”。考纲是教师针对学生毕业学业考试的指导性文件,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而且必须要深入研究它,研究它的显性与隐性目标、内容与要求、例证性试题、考试形式与试卷情况等,研究它与往年的异同,研究它与当前学生的关联点、与社会的联系点。考纲共包括编写说明、考试性质与目标、考试内容与要求、例证性试题、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参考试题等六部分,相对于去年考纲有一定的修订,更符合中考的特点、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一)明确性质贯彻目标。考纲中明确指出,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终极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它具有三重性,一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二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与提高的推手。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是把我们的教学任务瞄准在高中招生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毕业性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我认为能“考高分但不一定能毕业”,“高分也并非衡量你的教学质量就好,教育目的就达到了”,这是由思想品德学科特殊性决定的。我们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促进学生学科智力的发展,更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集体、国家与社会,帮助他们对自己、他人、集体、国家、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我们的教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一个负责任的现代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学科教学的初中阶段的终极目标。正是在此终极目标的指导下,中考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考查,将社会实际、学生生活与试题相联系,以生产、社会、科技、教育以及学生思想和生活等为载体,通过不同类型的材料、考查方式来呈现,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特征和“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

  以上分析种种,它要求我们在以后的30多天的教育教学中要贯彻实施学科目标,学会联系,联系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联系新课标、教材教辅、考纲,联系一系列的相关知识点与相关要求,做到依据新课标、考纲、学生发展所需等有张有池、有理有节、有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要以实际行动通过教学发挥思想品德学生对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意义,这是我一直能做的、要做的之一。

  (二)内容与要求和谐共生,不可偏废。今年的考纲“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从抽象与具体两方面阐释了2011年将可能要考查的内容并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

  1、宏观把握思想引领。(1)考试内容依据的是新课标、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的国内外重大的时事,不是我们的教材。所以,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要有所拓展和补充,如:理解“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增强忧患意识”考点,人教版的教材叙述内容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欠缺,这需要我们教师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必要性的补充、说明。(2)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的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发动学生师生一道对“一个中心、三个关系、四个内容”进行相对系统性的学习、复习巩固、整合。(3)先前已讲道本学科注重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考查,加强试题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相联系。它要求学生具备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体验,践行道德。“考试要求”的能力划分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运用(详见考纲P89)。此三个层次是递进式的,即后一个层次包含前一层次。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切不可大包大揽,也不可适可而止,更不可“照抄照搬”,一切要依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特别是在最后30多天里,一方面我们师生要很清楚在一堂课中要教与学哪些内容,该学到什么层级;另一方面我们要处理好时间与效益的关系,做到教学的针对性、高效性,做到从宏观把握教学方向,思想上引领教学动态。

  2、微观细化,狠抓落实。2011年将多年的“考试目标”修订为“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要求”,此举更体现了考纲表述的准确性、科学性。考试目标是一个相对性、目地性、抽象性的一种表述,而“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要求”更体现了考纲的引领性、可操作性、具体性。“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要求”的依据是新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考试内容、考试水平层级则与新课标中“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目标”、“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相对应。它要求我们平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定必须研究考纲,符合考纲要求,这样才符合学科素质教育、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2011年学科考纲共计“32(了解)+37(理解)+25(运用)=94”个考试内容,较2010年考纲“33+32+28=93”数量上增加了一个知识点,板块数量与考试具体内容与水平要求也有所变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第一板块“成长中的我”中计三小部分“认识自我(6个考点)、自尊自强(5个考点)、学法用法(9个考点)”(以下类同),微观细化为“6+5+9=20”个考试内容,主要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内容,约占20%,计约16分。相比较2010年中考考纲“8+6+8=20”个考试内容有所删改,表现在删去了“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探寻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B理解),恢复到2008年先前的状态。将“成长中的我”后三个考试内容“分析当自己情绪冲动或低落时,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根据收集到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说明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分析评价的差异,明确前进的方向”考试水平层次由原来的“C运用”下调到“B理解”,此举更符合新课标要求与当时七年级学生身心与智力发展水平。在“(三)学法用法”中将2010年考纲第一个考试内容“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A了解)修改为“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A了解)与“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B理解),抽象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提高了考试要求的层次。综观其它方面则没有变化。

  (2)在第二板块“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计三部分“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微观细化为“8+7+16=31”个考试内容,主要是人教版教材的八年级内容,约占考试内容的30%,约24分。相比较2010年考纲“9+7+15=31”数量上没有增减,但综观考试内容与考试水平计有三处变化。

  其一,“交往与沟通”部分由2010年考纲的“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A了解)与“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B理解)修订为“能够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情感,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B理解)。总体上提高了师生交往的考查的层级,也符合当前师生的现状考查。此节总量上缩减了一个考试内容。

  其二,在第二部分“交往的品德”中由2010年考纲“理解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B理解)修订为“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友善,平等待人。”(B理解)从内容考查上看考查更全面、更丰富、要求更具体。我想在此方面我们教师应做的工作就很多,主要是设置不同情景,帮助学生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权利与义务”内容中较2010年考纲增添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经济权利”(C运用)考试内容。此部分相应就增加了一个考查点,并且层级很高,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变化,突出了市场经济给生活带来的市场法制意识的要求,更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终生发展所需。希望大家引起注意,注意材料的收集、分析、整合与教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依法维护经济权利的意识,了解侵权现象、方法,理解维护经济权利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法律维护经济权利的途径等。

  (3)2011年考纲在第三板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有“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内容,共包括“8+7+7+19=41”个考试内容,是中考中考查的重点,主要是九年级人教版教材内容,约占中考内容的40%,计32分。相比较2010年考纲“8+7+7+18=40”个考试内容,变化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在第三部分“法律与社会秩序”环节中“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B理解)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即“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树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B理解),强调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特殊作用,其权威性不可挑战,符合社会发展所趋,人心所向,更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

  其二,在第四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内容中,变化最多。一是前后考试内容的位次有变动,二是有些内容进行了整合、修订。包括①由2010年的考纲“根据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C运用)修订为2011年的“根据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C运用)。在表述方式上做了变动,更加突出了“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一落脚点,目的性更强。②由2010年的考纲“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了解)修订为2011年的“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少数民族风情”(A了解),增加了“了解少数民族风情”考试内容,希望大家根据教材教辅、社会关注点以及学生终生所需等方面进行必要性知识点的补充与拓展。③由2010年考纲“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B理解)修订为“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B理解),增加了“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考试内容,有了明确的考查落脚点、目的性。同时将2010年考纲“分析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中的“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考试内容删减掉,更加准确、科学,符合内容之间的关联性。④由2010年考纲“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A了解)修订为“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了解)与“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增强忧患意识”(B理解),一方面内容表述更加合理、科学,另一方面,有些内容提高了考试水平层级。这里先前已说过针对人教版的教材我们需要做一些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综观其它方面则没有变化。

  (4)2011年考纲《2011年初中时事教育材料》基本承接去年体例,考试内容约占10%,计8分,一般以选择题前4小题呈现,涵盖、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时事考查。《2011年初中时事教育材料》由“目录、国内重大时事与例题、国际重大时事与例题、第十一届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与例题、参考答案、附录(2010年国内与国际十大新闻)、说明等”共七个部分组成,据说明要求与编者讲述,其中的许多内容其要求的层级是不同的,需要我们教师对其进行梳理、作必要性的简评,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包括十大新闻与例题。

  以上分析,只是将今年的考纲“考试内容与具体要求”与2010年考纲“考试目标”不同的地方进行了对照,其它没有变化的内容与要求也需要我们去微观细化,狠抓落实。我想老师们肯定都借助了有关资料对去年的考试内容进行了分解、落实,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中考知识点的梳理工作,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考试内容。

  (三)例证试题,师生共究。

  “例证性试题”的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师生更好的理解考试纲要的要求,规范作答。故而它需要师生共同学习、体验、探究。例证性试题由例题、答案和说明三部分组成。将2010年的“解析”修改为“说明”, “解析”强调的是对例题的分析,而“说明”不但强调对例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针对“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的层级”,自然“说明”比“解析”更加科学,表述也更加准确。在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今年与去年相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选择题由6题增加到15题,题量上有了大幅度提高。考查的层级要求由了解:理解:运用的2:3:1调整为4:8:3,更加突出了较高层级的考查,选择题难度明显较去年的例证性试题加大了。

  2、非选择题题量也由原来的4题增加到8题,二倍的增加告诉我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规范性答题”工作。同时在非选择题中考纲选择了大量的文字材料,需要提醒的是在以后的30多天里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速度,抓取、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例证性试题中答案和说明的分析,让学生知道简洁明了、层次清晰是答题规范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看清题意,明确考什么。其次组织语言,利用自身知识、根据需要借助教材教辅的语言文字有逻辑性的、条理性的、简洁性的、字迹整洁清楚地形成文字。有些学生一看到自认为“有价值”的答案就是大抄一通,反正觉得多总比少好,殊不知,毫无头绪的泛泛而答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简洁明了就可最大程度节省有限的考试时间;切不可照抄照搬,不切实际的进行语言的堆砌。总之,对例证性试题的分析与探究,对广大师生的复习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深入琢磨。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需要在试题中去琢磨

  考试形式与试卷的整体性结构依然照旧。政史同场、开卷,时间120分钟,我想说明的是我们要提醒、训练学生科学处理好两个关系“开卷与闭卷的关系”、“、历史时间的分配关系”,如何应对开卷,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开卷”工作,想就试卷结构、考试水平和难度分布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1、在试卷结构中选择题一般是12题,每题2分,计24分;非选择题计5题,计56分,每一题以栏目主题的方式呈现。主题是每题材料与问题的中心,表达了出题的方向和目的;而材料与问题也都是围绕主题来组织与设问得;同时明确主题,也便于在审题、答题过程中把握中心,通过“关键词”搜寻大脑中与教材教辅中的相关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方向明确,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忽视每一题主题,将材料、问题、答案与主题做到“四位一体”,避免回答时出现审题有误,答题出现偏差、错答的现象。在样题与多年的中考性试题中材料的选取一般都是以当年的生产、社会、科技以及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呈现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科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能力立意、情感深化等。而试题的答案则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同时有许多答案要求都“有度”,只要求答出其中的两点或几点即可,一般是与问题的分值相对应。这在中考的评分标准与细则中有许多体现。这里我还想说的是要求学生在答相对大分值的问题时,知识点(角度)“应多不应少”,因为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下,他们还不完全具备完备答题的能力,故而一般得多一点,以保证弥可补性,得高分的可能性。

  2、针对试题的考试水平和难度,了解层次占约15%,理解约占45%,运用约40%;难度呈现方面,基础题,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容易题约占70%,稍难题约占20%,较难题约10%。此举是由中考考试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与学生身心、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30多天的紧张教学中做好“资料的选择、配置、消化、吸收”与“选题不选卷”等工作,做到依据考纲、平时的教学情况、学生水平等选择好资料、试题,而不能将手头的资料一股脑的都“抛”与学生。

  最后在研究考纲的基础上,我想重申30多天里我们能做的、要做的几点应对中考的策略。

  二、反思教学回馈于课堂 历久弥新连绵不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复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九年级思品中考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想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反思先前的教育教学,包括内容和方式;优化当前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备好课,上好课。现在正是专题性复习的时期,我们在明晰考什么、考到什么层次下,选择好专题,复习好专题。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提高课堂的密集性、效益性。反思教学,回馈与课堂,使得我们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历久弥新”。

  2、精选精练、提高答题规范性和时效性。在最后一轮复习中,充分利用课堂、晚自习以及学校组织的考试等多渠道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时效性,杜绝“无效课堂”、“低效课堂”。要定期进行中考全真模拟(试题最好是优化组合),重点训练能力,熟悉题型特点、命题规律和答题要领,掌握各类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和规律。以及训练学生认真研究自己的答题习惯,修正自己不良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习惯。学会科学规划考试时间,训练合理的答题速度,以便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复习,保持良好的心态。

  3、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复习空间,做好开卷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工作。查漏补缺,资料的整理与归纳,考前放松、心理辅导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可谓“事半功倍”。

  4、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思想品德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切实实现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使我们的教育思想品德影响学生一辈子,连绵不绝。

  我相信,作为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只要在“研究考纲,明确方向”、“反思教学,回馈于课堂,历久弥新,连绵不绝”的基础上,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定能浇灌出美丽的幸福之花,学生在毕业学业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