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位”的角度看《雷雨》

2019-11-01 06:59:14

  作者: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王俊杰

  言语与语言不同,语言具有统一性、规范性,言语则具有个人性、随机性。话剧主要是由对话组成,也就是由各具个性各有特色的言语组成。所以,分析话剧,重点就是要分析这些对话的言语,而这些对话言语的发出者很多时候是知道彼此的身份心理及情感的,但也有时候不是这样,这就会出现错位的现象。《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中主要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其中就存在着诸多的错位,教学中若能从“错位”这一角度对人物的言语进行分析,相信能更好地带领学生了解二人的内心世界及思想人格等。

  一、身份的错位——陌生与熟识

  课文节选自《雷雨》的第二幕,按照吩咐来跟周太太谈事的鲁侍萍发现自己竟阴差阳错地又来到了“周家”,而且又呆在了三十年前周家的“那个屋子”里,那一刻,她差点晕了过去,后来,其他人都出去了,屋子里只剩下了鲁侍萍和周朴园,可周朴园并没有认出她来,只是把她当做了四凤的妈,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话题由鲁妈的无锡口音展开,自然而然地就谈到了三十多年前无锡一件很出名的事,周朴园想听一听这个“陌生人”的看法,以求在这个闷热的下午,在这个烦心事不断的家中能稍微放松一些,而此时的鲁侍萍已非三十年前的梅侍萍了,一阵惶惑之后,她倒想要看看三十年后的周朴园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想要说说积压在心头三十年来都没曾也不敢说出口的话。在这种陌生与熟识错位的情况下,两人有时说的是同一个人,用语却完全相反,有时虽然用词相同,含义却各有所指。

  关于三十年前无锡一家姓梅的姑娘,周朴园说她是“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鲁侍萍则说她“不是小姐,不贤惠,也不大规矩”,两人说的是同一个人,用词却完全相反,谁说的是真实的呢?谁说的都是真实的,谁说的又都不是真实的。周朴园的话语中粉饰了三十年前的侍萍,这固然源自其虚荣虚伪的心理,但在其内心深处何尝不认为当年的侍萍是个小姐,毕竟当年周朴园刚从德国留学归来,受到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那时的周朴园不仅会把侍萍当作小姐,恐怕有时还会把她当做“女神”的。当年的侍萍是他家的下人,对他当然“贤惠,规矩”了,尤其是与后来的繁漪相比。但这样的话只能对“四凤的妈”说。话语中对当年侍萍怀念的情感我们不应该怀疑,毕竟后来周朴园的家庭生活不顺心适意。侍萍的话则就是对“周朴园”说的,因为周朴园太清楚当年侍萍的身份了,太清楚周朴园给自己及家人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了。多年以来,侍萍心中充满了悔,充满了恨,现在终于当着周朴园的面发泄了出来,在后面的话语中一再贬低梅姑娘,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不很守本分的”,其实就是在借机痛斥自己,抒发心中的悔,心中的恨。

  可以说,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以前,二人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身份错位的情况下进行的,周朴园认为眼前的老太太只是四凤的妈,一个完全陌生无锡老乡,于是半敞心扉向她说了些自己的所思所想,而鲁侍萍则认出了面前的周老爷是自己曾经十分熟识的人,于是夹枪带棒暗含讽刺挖苦地回答了他的一些问题。所以,虽然二人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却是各说各的话,各抒各的情。也正是在这种身份错位的情况下,我们才得以更好地了解到二人的内心世界。少了一些戒备的周朴园隐约表达了希望获得温情慰藉的渴望,不再设防的侍萍袒露了梦魇一样的过去给自己造成的巨大伤害。

  二、心理的错位——现实与梦幻

  俗话说,言为心声,这一点在话剧中要求尤其为高,所以,剧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忘却自己,进入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说出符合他们心理的言语来。从这一角度看,《雷雨》也堪称经典。多年以后,曹禺先生曾想回过头来把他早期的作品修改一下,可他再次读完《雷雨》后,发现自己一个字也改动不了。当年其创作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之高,身心投入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剧中人物言语精确,传神,且处处都显示着张力,昭示出不同人物复杂的心理。在周鲁重逢这一场戏中,二人交锋的言语也明显表现了各自的心理,而这心理同样也是错位的——周朴园很现实,鲁侍萍则如在梦中。

  周朴园之前对侍萍怀念的心理是真实的,也是很现实的,他所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侍萍,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体贴,并且已经投河自尽不在人世了,这种怀念可以抚慰他孤独寂寞的心灵,可以给他带来“有情有义”的好名声。可等他发现眼前“四凤的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短暂的惊恐之后,他很快就想到现实中自己最有秩序的家庭、自己最美好的名声马上就要土崩瓦解,于是,他突然变得声色俱厉起来,希望能震慑住侍萍,使她就范,不要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他每一次出语,换回的都是侍萍更为强烈的反击,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和侍萍赶紧有一个了断,哪怕多花些钱也在所不惜,因为已成为资深资本家的周朴园深谙现实利益的博弈之术。

  与周朴园非常现实的心理不同,早已被现实的凄风苦雨吹打得遍体鳞伤的鲁侍萍到了周公馆的客厅后,像是一下子被噩梦魇住了一样,几多恐惧,几多挣扎,几多幻灭,她的心理就是想赶紧摆脱这个噩梦,根本就没想着要周朴园补偿,也没想着要威胁周朴园什么。于是就出现了下面奇怪而又绝妙的对话: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每一次问,每一次答,都是各说各的话,根本对不上,原因就是这些言语背后存在着二人巨大的心理错位。冷静、现实的有些可怕的周朴园本能的反应就是想知道鲁侍萍到来的目的及其背后的主使,而如在梦魇中的鲁侍萍则是借着话头对周朴园发出悲愤地呵斥。类似的情况还有后面周朴园说“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鲁侍萍则认为“没有什么可谈的”,再后来周朴园给支票,鲁侍萍撕掉,这些根本都对不上的言行其实都是源于二人的心理错位,源于“你根本不懂我的心”。也正是在这巨大的心理错位中,我们得以窥见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灵魂,也更加明晰侍萍坚强自尊的人格。

  造化弄人,三十多年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一对恋人如今竟然到了彼此相貌认识不了彼此心理明白不了的地步。然而,也正是在这种错位中,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一点“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①]

  其实,在《雷雨》剧中,错位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周朴园与繁漪思想的错位,繁漪与周萍情感的错位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错位情况加以分析,我们就可以更近一步地了解到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明白不同人物的人格差距,进而也就能更好地走进《雷雨》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