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教出情趣来

2019-09-29 08:33:56

每年高考结束,不管是高考考得好的学生,也不管是高考考得不好的学生,都会出现把教材和相关辅导书要么拿来烧了,要么拿来撕了的情况,不过据说现在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它们拿来当废纸卖了。虽然说卖了,总比烧了或者撕了好,但总觉得高三学生如此对待教材和相关辅导书,的确暴露出学生对整个高中生活,甚至整个学习生涯的不满与愤怒。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将太多的关注给予了考试成绩的获得,把更多的忽略给予了学习情趣的培育。于是,在没有学习情趣的支撑下,有的学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也难免对学习生涯心生不满;对于那些既付出了学习代价,还没有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来讲,他对学习生涯就更是心生怨恨了;对于那些由于没有学习情趣的支撑,早就不能坚持学习过程的学生,由于长期在课堂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自然也不会对学习生涯有什么好印象。因此,获得可喜的成绩,自然是可喜的,但那是需要意志来坚持的;要让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下来,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情趣生活,自然是让课堂持续有效的不二法则。
  
  一、“当下享受”与“享受当下”之争
  
  为了避免大家被这两个高度相象的词搞晕了,我得马上对它们俩进行定义和区分。在我理解中,享受当下是指不以牺牲当下的生活质量来换取明天的生活目标,但同样的道理,也不因为享受当下的生活而牺牲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当下享受则是指以享受当下生活情趣为标准,甚至不惜牺牲明天生活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学习的态度,往往是非此即彼的,要么要求学生能够放弃生活质量去追求更好的学习成绩,要么要求教师要以培养或者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来开展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以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容易站上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成绩为前提,以知识为重心的理念容易占上峰。于是,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目前的课堂教学理论,都是以讲如何尊重学生,如何让学生学得开心为目的;而课堂教学实践要求的则是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如何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课堂教学实践既不接受课堂教学理论提出来的目标,也不可能成为验证与优化课堂教学理论的领域;在课堂教学理论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实践只好越来越依赖以牺牲生活质量来换取考试成绩的方式。
  
  对于理想的课堂教学来说,自然应该尊重学生,自然应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起点,自然应该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老祖宗提出来的“因材施教”原则才如此长盛不衰,更不可能成为大家反驭的对象。可是,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总是相对应而言的,当我们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时,难免出现对教师的不尊重。看起来通过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也难免会出现,在对教师严格要求时却放松了对学生学习责任的强调,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时却导致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依赖。当我们在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时,学生就会把学习的责任转嫁给教师,从而被动地等待和接受教师按照因材施教的标准,为他们提供的量身定制的课堂教学服务;当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请问学生还有必要来思考吗?
  
  对于实践的课堂教学来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哪怕让学生暂时牺牲眼前的生活品质,也是值得的。于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只要能够实现明天的教学目标,今天就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意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才始终让教育教学研究总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既然大家都认为让学生暂时牺牲眼前的生活来换取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值得的,那么教师也就没有必要,在“通过提高专业水平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上努力了;与此同时,既然学生学习成绩的习得,要通过牺牲眼前的生活品质来实现,于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总认为只要我牺牲了生活品质,如果还换不来优秀的成绩,那也就不是自己的过错了。
  
  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学习的联合
  
  是不是学生的课堂生活与学习目标就真的那么敌对呢?我想肯定不是那么绝对。尽管我们看到大量学生都在课堂生活的与学习目标之间挣扎,但也看到不少学生把两者结合得很好,上课的时候过得开开心心,考试成绩出来也同样的开开心心。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将课堂生活与学习目标对应的起来的学生,不管是以牺牲当下生活来换取学习成绩的学生,还是以牺牲未来成绩来享受当下生活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很难在他们身上寻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些以牺牲当下生活来换取学习成绩的学生,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勤奋学习,也可以看到意志坚定,也有可能看到良好的成绩,但看不到他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驾驭;那些以牺牲未来成绩来享受当下生活的学生,他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调皮或者非调皮的活动中想方设法,但他们对学习过程却视若不见,这样的情况很难让我们相信,这些孩子不再学习或者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太笨所致。因此,让学习目标包含有情趣的课堂生活,这样的想法似乎有点挑战传统观念,但如果不打破传统观念,不但让学习目标的实现很困难,而且会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停留在吃苦耐劳的层面,而不是想方设法地既提高学习效率,还让课堂生活更富有情趣。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从教是为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并没有教学目标,只有学习目标,因为教学目标也是以辅助学习目标的实现为己任的。在没有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学生也会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会认真学习的,那为什么还需要课堂教学呢?是因为在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会因为学习方法的缺少而低效,会因为学习方法的缺少而沉闷,于是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过程的调控来增加学习过程的情趣,这两个任务是并驾齐驱的,对任何一方的过度强调,或者对任何一方的过度忽略,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本身的失效。如果非得在这两者之间有所侧重,可能增加学习情趣比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协助价值,因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来讲本身就只是锦上添花的事,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接受你的协助,也可以不接受你的协助;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想着提高学习效率,而忽视学生的课堂生活的学习情趣,学生自然会逐渐远离教师的协助。但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趣,虽然不能够直接提高学习效率,但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更投入,让学生对教师更喜欢,如此一来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就自然而然了。可惜的是,让课堂更有趣,只能证明这位老师是位乐观的老师;直接让课堂更有效,就能证明这位教师是富有智慧的教师,两者相比大家都情愿被别人认可是富有智慧的;让课堂更有趣,只是间接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更有效,是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师的成就感而言,后者也就更容易占上风了。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如果为了课堂情趣而牺牲学习效率,那这样的课堂情趣也不会得到巩固,不但学生自己从这样的课堂情趣中感觉不到成就感,教师与家长也会想方设法打压这样的课堂情趣,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样的课堂情趣就是调皮捣蛋。如果为了学习效率而牺牲课堂情趣,那这样的学习效率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学生可以为了未来的学习目标暂时牺牲当下的课堂生活,但不可能让学生为此坚持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更多年数,他们毕竟是孩子,何况这样的坚持对成人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领导讲话过长或者过于无趣的时候,虽然成人并不站起来调皮捣蛋,但睡觉的人也不少呀。因此,学生自己也要有机地把课堂学习和课堂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相比提高成绩,在提高成绩的同时还要学得开心,不知道要困难多少。从提高成绩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刻苦努力,总会有成效的;但要让自己学得开心,这就需要学生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优化学习过程了。
  
  三、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有情趣
  
  把课堂学习责任还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是自己的事,这是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生活的第一步。当人为自己做事时,哪怕辛苦一点,也会觉得这是幸福的;当人为别人做事时,再有成就感,也不容易觉得这是件幸福的事。因此,相比课堂过程中的痛苦,课堂究竟为谁而学可能更加的重要,痛苦地为自己学,也比快乐地为别人学要幸福。以后大家都在提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个人认为,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课堂是还不回去的;但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课堂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不要总是让学生觉得之所以要听课,并不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自己有帮助,而是因为教师上课了,我得给他面子,所以要听他的课。其实,学生听课,一是为自己的学习,二是给上课教师面子,这两种因素都是有的;但重要的是谁更紧迫,谁表现得更明显,如果学生认为为自己的学习而听课更紧迫,那教师就可以搭学生的便车,让学生主动听课;但如果教师认为学生上课不听课是对自己面子的伤害,那学生就可以搭教师的便车,认为上课是为教师而上。因此,教师对待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虽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却会对整个课堂进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发生影响。
  
  教师自己要有情趣地教知识。记得有位朋友问我,说他总觉得自己家儿子不是很喜欢自己,问要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我说那你要多陪他玩呀,日久生情嘛,这个道理还是很简单的。他说早试过了,时间是陪了不少,但并没有陪出感情来,所以才如此郁闷呢。那我再问他,我说当你和儿子一起玩时,是你自己觉得好玩,还是认为是儿子觉得好玩。他说当然是儿子觉得好玩才陪他玩了,自己怎么可能觉得这些傻傻的游戏好玩呢。我说这就对了,当你自己觉得游戏不好玩时,你还陪你儿子玩,你肯定会暴露出为了儿子而玩的态度,这对你儿子来讲,他就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你认为他喜欢玩的游戏不好玩,另一是你并不是真心陪他玩的。我想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享受课堂生活,前提是自己本身就享受课堂生活;或者说教师自己就要把课堂教学当作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这样的课堂是拿来享受的,而不是拿来忍受的。当教师自己把课堂教学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脱离日常生活而需要顶礼膜拜的,那自然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有生活情趣的,即使有也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而这也是教师所无法容忍的。
  
  教师要把知识中的情趣教出来。以前听一位特别喜欢历史的学生说,自己之所以喜欢历史,是因为在他看来,历史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我问什么叫着立体的历史呢,他说历史总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的,当我们能够透过历史事件去解读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和人群交往时,就会让你朝后多活几千年;同样的,历史也是有成长规律的,当你看到那个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和人群交往时,自然也会想到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于是又会让你朝前我活几千年,这难道还不是立体的吗。这位学生的话让我深思了很久,最好才明白一个道理,原来今天看起来异常抽象的知识,但在没有这个知识之前一定有关于缺少这个知识时引发出来的故事,在产生过程中也一定有如何形成这个知识的故事,在已经存在这个知识后也一定存在有了它的故事。之所以我们只是把他们当抽象的知识来学习,是因为我们没有复原整个知识的“立体历史”而已。看起来,课堂情趣的营造,并不只是一种态度的形成,更是需要知识、技术和智慧的支撑。要把知识中的情趣教出来,前提是教师自己要能够寻找到知识中蕴含的情趣;然后再用富有情趣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表达出来,两者都不是理念的问题,而是需要教师花智慧去探索的。记得有一位数学老师说过,双曲线总是伤心的,因为它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接近两轴,而椭圆是最忠诚的,因为两点到焦点的距离之和总是不变的。于是,当我们说“伤心双曲线”和“忠诚椭圆”时,估计不会再有同学记不住双曲线和椭圆的定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