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景物描写巧烘托

2019-08-15 07:05:14

  【一技】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巧妙地利用景物描写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烘托有两种手法,一种是正面烘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景物来作烘托;一种是反面烘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景物来作烘托。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是这样的:“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深冬的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奠定全文悲凉的基调。孙犁先生的小说《芦花荡》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关于芦花的描写:“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从这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战争在孙犁笔下,已褪去了它那狰狞的面目,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体现了“老头子”在智胜鬼子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道:“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作者十分善于利用环境对比来衬托出凄惨的气氛。一边是“每个窗子里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鸭的香味”,一边是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以乐写哀,其哀更切,更反衬出小女孩身世的凄凉。

  应该注意的是,运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要力求做到景与情的水乳交融,让读者感觉浑然天成,自然而然。

  【一文】

  老人的守望

  入春了,阳台前高大的梧桐树脱下一身棕衣,换上了翠色欲滴的绿袍,仔细望去,仍有一片枯萎的梧桐叶顽强地趴在树枝上,春风吹过,轻轻摇曳,却未落下,想必定是对这世间还有所眷恋吧。

  邻居家的阳台上有位守望着的老人,她拄着拐杖坐在自家的小板凳上,双眼注视着那棵梧桐树。远远望去,她那羸弱的身躯,瘦骨嶙峋,花白的头发丝丝可数,隐隐约约现出了头皮,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盘起白发,两只小的不能再小的脚穿着老式的布鞋,大概这个年龄的老人都爱这么穿衣服吧!她就如同那片梧桐叶一般,摇曳在微风中。

  我每天早出晚归,对邻居家的事一无所知,却知道常常有这么一位老人守望在阳台上,她的家人呢?一位孤独的老人年复一年地守望着,独自面对即将完结的生命,如果她的家人还健在,那么请回家看看她吧!她需要你们,哪怕是在家陪她吃顿饭,陪她聊聊天,陪她坐坐都行。虽然我不懂作为子女的你们心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小的时候,父母用辛酸与汗水将他们的子女一手拉扯长大,昔日的呢喃,曾经的甜蜜也随着这高楼大厦的建起,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已不复存在。父母不再是父母,亲人不再是亲人,只是家中的拖油瓶,你推向我,我推向你,伤透了行将就木的老人的心,这不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吗?孤独的老人望穿秋水换来的却还是横眉冷对。

  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起身走进了屋子里,看着她绝望而又孤独的背影,我不禁心生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三春晖从何报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可怜二字谁能了解?

  又一阵清风拂过,那最后一片枯叶飘落在地,或许在预示着什么吧!也许在预示着那位老人的一生,悄然无声地来而又悄然无声地离开。天下所有的儿女们趁着父母还健在,多尽点孝心吧!

  【一评】

  作者文笔生动,观察仔细,描写入微。特别是能自然地由景及人,由人及景,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物人合一,环境描写,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在叙事中融入议论、抒情,结合现实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且鲜明地突出了“尽孝”这一厚重主题,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