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语言艺术

2019-10-03 15:41:47

黑龙江/姜国栋

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读懂一首诗,最紧要处是先弄通它的语言。古诗词对语言层面的考查,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的理解、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等。解读此类题时,我们要将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与诗词的主旨立意进行深度沟通,梳理个体字词、整体语言风格与诗情抒写方面的关系。当语言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时候,它的灵动变幻、活泼热烈,就显示出独到而别具内涵的特质,我们也完全可以遵照此种规律攀上诗词语言的高峰,体味古典诗词诗情画意的恒久魅力。

备考方略一、炼字的艺术

所谓“炼字”,就是对语言进行锤炼,从字词的海洋里挑选出最准确、最鲜明、最具个性的词语来对诗词意境进行描摹或情感抒发。朱光潜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他所说的“咬文嚼字”,某种程度上就是“炼字”。

“炼字”并无定法,数词、动词、形容词都可“炼”。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出现活用字、叠词、倒装句等,其特殊处皆可入“炼”。对诗词中“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往往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传神的字”,或是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好处在哪里。解答时,我们可以先说说该字的字面义,再放回原文进行分析,指出该字对于意境渲染、情感抒发或主旨阐述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如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明”字原是“明亮”意,这里转化成“照亮”意,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枳花照亮驿墙,借以衬托黎明前的昏暗,突出出行之早。再如王勃诗《郊兴》:“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以“湿”字形容“光”,以“疏”字写“影”,别出一格。王勃的意思是春雨时短,花上犹见润泽,写出花之精神;风停影静,花枝间现出点点斑驳之光,愈见其疏。二字皆从生活常态着眼,写得婉转美妙,诗味盎然。

备考方略二、把握风格

成熟的作家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反过来说,作品的风格往往又会成为作家的创作标签。风格者,即是作家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独具个性风采的情调、格韵,是作家作品表现出的最富内涵的艺术特色。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千变万化,我们可以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记忆分析。其一,从作者角度评析。比如杜甫的语言风格就是“沉郁顿挫”,就是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而在所绘画面上透露出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无比悲凉的基调。如杜诗《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眼前所见秋景的无限悲凉,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遭际的痛苦述说和悲愤感慨。陶渊明的诗歌是平淡自然(朴素平易,绝无雕琢),李白的诗歌是洒脱飘逸(想象瑰丽,豪迈奔放),白居易的诗词是通俗直白(语言浅近,易为人知),李商隐则是工丽绚烂(辞藻华美,讲求对仗)。其二,从作品题材角度评析。如山水田园诗,风格是清新、自然、朴素;边塞诗则粗犷豪迈,雄浑奔腾;咏史诗则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当然,诗人的写作风格有时是多样的,会因一时之情、之境之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东坡虽号为豪放派词宗,但其词却多有婉约之作,不可一概而论。他的词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气势,也可表现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愁肠百结。解答此类题时,要先用相关术语概写出其总体风格,然后结合诗词句子进行形象解说,阐明此种风格对于其形象、情感与主旨表现的效用。比如李白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天真稚气之趣,也表现了月之形态、光泽、色彩,不尚雕琢,有自然之态。

备考方略三、抓住诗眼

古典诗词有“诗眼”“词眼”之说。这里的“眼”,并非局限于开篇处,凡能对诗词主旨有揭示、概括效用的文字,皆可称其为“眼”。诗眼与炼字不同。能够构成全诗线索、体现全诗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的,是诗眼;能够使某句显示生动之趣、极言其情感意蕴之美的,则是炼字。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写出春到江南的盎然生机,而其主旨在于“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本意是思归,故“绿”字仅是炼字;而李白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闻折柳”,是勾起故园之思的关键,也是对主旨表达的有力提示,就是诗眼。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宽加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这类题目考查时往往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读时,我们先说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再谈谈该词在诗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比如林逋词《点绛唇》:“金谷年来,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全词都是围绕一个“乱”字展开:园中春色因无主而尽显乱色;落花满地,与烟雨浑然而乱;长亭傍晚送别离人,心绪因别而纷乱不已;前路芳草萋萋,看不尽东西南北路而乱。“乱”字沟通了眼前景与心中情,可谓“词眼”。

精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训练题:

1.前人在评价上面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你以为如何?请简要分析。

2.谈谈诗中“望”字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⑴,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⑶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解】[1]丝桐:即指箜篌。“张”,弦乐器紧起弦子来准备弹奏叫“张”。“高秋”,就是暮秋,指阴历九月。[2]江娥:一作湘娥。“中国”,国的。和下文的“十二门”、“动紫皇”等语相贯。[3]“逗”:引。

训练题:

1.清人方扶南推许本诗为“摹写声音至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有人把“老鱼跳波瘦蛟舞”句改为“新鱼跳波蛟龙舞”,你认为怎样?为什么?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解】:《落花》诗作于因娶王茂元之女构怨于权贵令狐淘之后,诗人借园中落花隐约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心曲。

训练题:

1.“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诗一开始便写落花景象,前人称赞它发端“超忽”。其实这两句诗不过是写人皆可道之景,手法平平,并不新奇,只是其中写有一字,才生出妙意。你以为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加以分析。

2.其实,花落早已有之,只是客去方觉;花落非不忍扫,而是彼此伤怀、各有所寄。请结合诗意,谈谈这首诗在语言方面呈现出的风格特征。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训练题:

词中“寒声碎”三字,写出落叶飘坠的细碎声。“寒”字极妙,请分析其好处。

五.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许衡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念岁寒交友,故山烟月。虚道人生归去好,谁道美事难双得。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

训练题:

首词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陈氏秋容轩 高启

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

蝉鸣山欲暗,雁去天逾永。孤客对萧条,应知镜中影。

训练题:

1.第五、六句炼字精妙的分别是什么词?为什么?

2.最后一联中,“对”字可否改成“在”字?两者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

七、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训练题:

片中哪个字应是本词词眼?请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问题。

唐多令·咏柳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训练题:

有人以为这首词写出了黛玉自身之苦。她父母双亡,只能寄人篱下,内心之感之伤旁人无可企及。你认为黛玉的这首词中哪个词体现了这种情感?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以客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2.“望”字是点题之笔。它紧扣“九日登高”的题目,表现重阳节登高望远而遥有所寄;又引出下文看鸿雁南飞而生出怨苦愁情,表达思乡主题。二、1.⑴正面摹写,形象具体。如以玉碎、凤凰叫写乐声婉转清脆,以带露芙蓉和盛开的兰花状乐声美妙之貌,把抽象的声音具象化。⑵虚实结合,想象瑰丽。诗中着力渲染李凭箜篌的感人效果,由人间及天上,借助冷光消融和女娲、神妪、吴质等传说中人物听乐后的陶醉情态,把虚幻的乐声写得真切生动,富含情韵。2.不好。原诗“老”和“瘦”字表现鱼蛟瘦弱乏力之状,但乐声响起时亦能跳波舞蹈,可见李凭箜篌强大感人的艺术力量。而改后的诗句缺少这种艺术效果。3.这首诗语言瑰奇清丽,明快流畅。诗歌借助多重奇伟的意象表达丰富的内涵。吴丝蜀桐给人奇美的想象,江娥、素女让人感到哀怨惆怅,玉碎、凤凰叫则让人如闻乐声,尤其是老鱼和瘦蛟的形象,充满奇幻色彩。这些意象绾结自然,毫无生涩、板滞之感,体现出诗人瑰奇清丽、明快流畅的语言风貌。三、1.“乱”字。落花之飞早已有之,诗人只是因客之离去才见出花之乱,同时以花乱指代自己内心产生的烦乱之情。2.落花虽然早有,客在时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才袭上心头。诗人因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四、“寒”字使用了语意双关的修辞,既写出秋夜寒冷的节令特点,也表达了词人因夜凉而觉心冷的情绪,表意婉转,别有情韵。五、首先是语言质朴无华,平实晓畅,作者未使用华美的词句来渲染别离之苦;其次是词中多用对偶句,增添了句子的生动性,尤其是在语言中的色彩对比鲜明,真实地抒发了内心不忍别离的痛苦。六、1.炼字最精妙的分别是“暗”与“永”。“暗”本指山里日光阴暗,但诗人用蝉鸣加以烘托,给人的感觉是蝉鸣声将山叫暗的;大雁向远方飞去,渐飞渐远,但诗人却不用远,而用“永”,更能体现天际的无边。2.不可。“对”字体现诗人作客他乡,因见萧条秋景而感到凄苦、清冷,引发内心憔悴、沧桑、疲惫和忧愁的苦痛;“在”字更多地强调所处的客观之地,未能很好地沟通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之物的关联。七、“凉”字是本词词眼。词人有感于西风悲凉、落叶萧萧,不由得勾起无限往事,内心顿觉凄凉。“凉”字,既是客观景物的特征,也是词人真实情感的表现。八、“漂泊”一词。她明里是说柳絮团团簇簇、逐队成毬,是暗伤自己命薄如此,空有缱绻之意,却也终究要“粉堕”、“香残”,无人肯管。这种自伤身世之感,是借助柳絮漂泊的外部意象来传达的,因而,“漂泊”联结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客观景物,是体现全词主旨的关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