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在八年级(下)第一课“物体的质量”教学各环节中作了一点尝试:
一、充分联系现实生活
1、了解身边物体的质量
因为正好是元宵节,所以布置的预习作业中就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了解一下家中“圆形”物品的质量是多少,以期加深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质量大小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方法很多:①直接用家中的体重秤测;②通过观察药品包装盒上的净重,再除以药的粒数得到每颗药丸的质量;③看商场商品打印单的质量,然后知道一个鸡蛋、汤圆的质量;④通过上网查找。
虽然此处的交流比平时多花了几分钟,但学生享受到了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的乐趣。爱因斯坦讲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教育?当你离开学校以后,把老师们的堂堂讲课都忘了,把那些课本教材都忘了,还剩下的东西,那就是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办法了解物体的质量,深化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使估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2、玩翘翘板的启示
由于实验室天平比较小,难于让全班同学都能看清它的结构,特别是天平横梁、平衡螺母、指针间的关系。先用实验室的杠杆与红色标尺制成一个“放大”的天平指针,教学时配合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分度盘,结合小时候玩翘翘板游戏的体验,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弄清如何调节平衡螺母可以将天平调至平衡。
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找出物理知识的原型,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找各知识间的联结点,架起桥梁,实现认知迁移。
二、学生的学习生活
1、生活中哪些工具是测质量的?
生活中的“秤”很多,哪些是用来测物体质量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测物体质量的?如果上课时教师一个个地去列举,学生能记住多少器材?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比如观察它们的测量单位的方法去认识、区分不同的测量工具,教学中学生的个人知识、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事物。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接受新的方法,提高认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物体的质量是否会随着形状、状态、位置等因素而改变?
某一个物理量是否与多个因素有关,在之前的学习中遇到了“液体蒸发的快慢是否与液体种类、液体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快慢”、“弦乐器音调高低与弦的长短、松紧、横截面积等因素”是否有关……新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上,帮助学生依托经验进行学习,给他们搭建向上攀登的台阶,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所以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当然本节教学时缺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关注,这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