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习惯也是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它是知识观念参与下反复按一定方式从事思维活动的惯性。”
人们的习惯可分为操作上的习惯和思维上的习惯两种。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习惯往往是指行为习惯,其实行为习惯是思维习惯的外在表现,思维习惯决定着(支配着)行为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下,人们在无意识中简单重复同一操作动作或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是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更牢固的联系系统。习惯更多地表现为自发、盲目的特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自觉地就那样做了,不自觉地就那样想了。
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习惯对人的活动影响很大,因为它能使人的意识解放。当某种习惯养成之后,只要有合适的条件,这种习惯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习惯成自然”。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以使人的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整体目标以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上;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成为生活学习的累赘。思维习惯同样也具有两重性,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它一方面能使思维活动简捷,另一方面也会使思维僵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技能、能力要求都较高。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的基础。物理学习要求学生有下列习惯:观察现象弄清事实的习惯、阅读课本的习惯、先理解后记忆的习惯、画图理解题意的习惯、准确清楚的运算表达的习惯、自觉改错的习惯,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
物理学科是从初中二年级才开始学习的,学生不但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也养成了一套学习习惯。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习惯当然也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不可低估的操作变量。
“东方学生长期受儒家哲学的熏陶,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学习,习惯使用演绎法,喜欢根据已有的原理进行推演,不太敢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东西,总的特点是重继承;而西方学生不知道孔夫子,他们不太重视知识的系统学习,习惯使用归纳法,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总的特点是重创新。两者相比,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杨振宁1995、8、 6第一届华人物理学大会)仔细分析我国学生学习物理的表现,的确如杨振宁所说,习惯于念死书,善于照猫画虎接受知识;不善于动手实践,也不太会从大量的现象中,经过比较、归纳找出共性的东西来。而这是诸多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两种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抓住东方学生学习的特点,扬长补短,将思维习惯的培训外显为许多可操作的、可检查的行为习惯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定能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成绩。习惯的形成除了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之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高瞻远瞩地规划和脚踏实地地严格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心理过程受个性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按照心理学的分类,习惯属于心理过程,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所以我们既不能把习惯培养好了之后再去培养能力,也不可能脱离开习惯的培养去讲培养能力。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养成行为、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促成了学生学习物理好习惯的形成。只有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完成物理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
二、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一)原则:创设环境、自我教育
创设环境,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而慢慢地建立起来的。”正如荀子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教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培养习惯应该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有所不同,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方法培养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的方法
(1)初中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用观察实验来弄清物理事实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学习了七年语文和数学,养成了一套学习语文和数学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与学习物理应具备的习惯相差甚远,因此作为起始课的初二年级应以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入手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的习惯,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教会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的一般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逐步学会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观察对象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例如在初二热学中做晶体熔化演示实验之前,对学生的要求是:观察谁?晶体。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加热。观察的仪器是什么?温度计。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加热后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并且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分工,有的同学专门观察物态变化,有的同学专门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有的同学专门负责记录。实验后,再组织同学们对观察前提出的要求逐个讨论,得出结论。防止学生把思维只停留在好奇、新鲜、图热闹上。如果每次演示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纲去观察:谁(对象);哪儿(在什么条件下);怎么了(物理过程)。久而久之不用提示学生就能自动地按上述要求观察演示实验了。要引导、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学会用物理语言叙述物理事实的能力以及从物理学角度去探索现象中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的本领,为学习物理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首先应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等,按操作过程中严格规则进行。例如,观察离不开测量,测量离不开测量工具(仪器)。在使用测量工具时,首先应该了解测量工具的测量内容、单位、范围以及最小刻度。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在每次使用工具时,让学生识别测量工具。例如每使用一次刻度尺,就要求学生说一遍他的测量内容、单位、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在测量过程中,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测量工具,也是教师重点训练的内容,也应使之自动化。实验中如实地记录原始数据,完成实验后写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实验报告,表扬老实的学生,批评弄虚作假的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解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偶然现象,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养成自觉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的习惯。
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的习惯
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科学,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因而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每到一个关键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学生如何做到重在理解。学习新概念时,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即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然后再学习这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它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概念的归纳过程上。在讲力的概念时,可先带领学生举出生活中施力的实例:马拉车、起重机提重物、磁铁吸引铁钉、鸡蛋磕碗……然后总结:“拉、提、吸引、磕……”是“作用”;起重机、磁铁、鸡蛋、重物、铁钉、碗……都是“物体”;进而归纳出初中物理的“力的定义”。如果先给出力的定义,再举出实例就失去了训练学生归纳思维习惯的作用了。
学习物理规律时,既要使学生弄清规律的内容,适用条件,还要使学生参与这个规律得来的分析概括过程。如学习电磁感应时,适当改进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不闭合”、“不切割”和分析“全部导体”等三种情况,分别有无感生电流产生,使学生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了解和三点必要条件的理解,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怎么了?切割磁力线;必然后果?产生电流。
在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切忌死搬硬套公式,要在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和条件的基础上,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技巧。总之,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通过积极的思维去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养成力求理解的习惯。
③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周围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物理学理论起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是人们在劳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长期的研究,逐步形成的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因而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养成深究各种现象中运动变化的道理。多产生疑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惯性知识以后,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惯性实例,并分析说明其原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能自觉应用物理知识解释周围物理现象的习惯;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的安全用电常识回家检查一下家庭照明电路中的保险丝是否符合要求,并分析说明如果不符合要求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了某些知识以后,就会自动地寻找它的实际应用的习惯。
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自学的习惯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表演、组织教学活动的“原著”。不少教师忽视教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把教材搁置一边,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信老师说、跟老师练”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抑制了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
学生怎样阅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基本方法是:
通读: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通读新课的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的结构和要点。与学过的知识对比,找出新内容、新概念、新规律。疑难之处作出记号。
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细致地逐句阅读,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逻辑联系,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识记,以了解知识的脉络。
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达到见“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联系“物”,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读一般在课前进行;细读一般是在老师提出了一些具有“思考味”的习题或问题,激起学生的困惑心态,引发自觉阅读教材的兴趣,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消除部分困惑,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精读则是在讲授完一部分知识后,都应该让学生回头阅读教材,巩固新知识,并找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通过自学逐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物理课本上配合文字叙述绘制了大量的插图,每幅插图都有其自身的物理意义。初中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卡通画来欣赏,而忽略了图中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应训练学生看图,让他们说明图中的具体的物理含义。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应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普及读物,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接受到新的知识,并经过长期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中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高中学生学习物理习惯的现状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除了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之外,还以学生的原有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条件。由于高中教材要求与初中相比有所提高,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对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培养习惯不无补益。
高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大致现状是:第一:有上课认真的“接受”知识的习惯,这里多数是女生,这种学生上课听的专心,想的不够,尤其是当教师提问某一位同学时,相当一部分人就等着老师给正确答案,而不是积极地去想这个问题的正确结论是什么。第二,由于初中物理内容数量较少,要求不高,因此解答物理问题时只需对号入座即可解决,分析问题往往不按照一定的程序去想,形成死记结论,死套公式的解题习惯。第三,自觉读书的学习习惯仍需要培养。读书时,很少仔细阅读书中插图。由于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实验兴趣还是集中在好玩、热闹、实验报告也只是填个表之类的现成的框框。学生总的感觉是物理是一门好玩的课,没有想到高中物理会要求如此的高,原有的学习习惯已经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
高中、初中物理学习习惯要求上最大的区别在积极思维习惯上。积极思维的习惯养成了,其它的习惯就好培养了,如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首先需要的是学生肯于动脑筋,按照教师指引的思路想下去,才能够按科学的认识规律来学习物理知识。
<2>高中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还应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从明确学习物理的动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从不自觉地形成学习习惯转变为自觉地、有意地、主动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培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意识。
其次,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综合教学,加强实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活动量。
具体做法:
①积极思维习惯的培养
鼓励和号召学生“超前”思维,即每当老师在课上提出问题时,要求学生马上想,争取在老师讲解之前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和老师的讲解对比。对了,对在什么地方;错了,是怎么错的。学习的过程首先是模仿别人的过程,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动作模仿上升为思维方法的模仿。由于学生还比较幼稚所以在他们还不熟悉用内部语言进行思考问题的初期,教给具体的解题步骤,并要求他们执行,而且不断督促检查,使学生服从,逐渐被同化。
学生的做题规范化要求,也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具体步骤,用这些外显的操作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内部思维的条理化。例如,高一力学中,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必须写项目有: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受力图、运动情况分析、画草图。找出物体所对应的运动规律,然后才能列式解题。
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关键在课堂教学上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紧张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每当一个问题讲完之后要给学生一两分种回味、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课上45分钟的作用。
②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培养
审题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成一个或几个物理模型的过程,为下一步解题作准备。高中的习题比初中复杂得多,光靠读题就列式计算往往会出错。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一要划出关键词来,二要画草图,凡是可以画的必须画,草图上要标明题中已知的物理量。复杂的题,有几个过程就要画几幅草图。教师在课上讲例题时画在黑板的草图应是学生笔记的重要内容。批改家庭作业时草图是重要的检查内容,无草图的作业应该补上。从高一开始坚持要求一学期,90%的学生可以自觉地画草图了。
题海战术不可取,题不在多在精,在真正地让学生“吃透”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时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但他们毕竟还年轻意识不到改错的重要性,他们以为下不为例就行了。殊不知,没有改错的过程,就不可能从根本消除再次出错的可能。教师抓住培养学生改错的好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每次批改作业凡有错误者,一律扣分,改完错题后再加回所扣的分,平时成绩计入总成绩。大的测验过后,一般要做查漏补缺的工作,教给学生改错的具体程序,找出错误原因。
在教给学生学会改错的过程中,凡是期中或平时大测验改错之后,耍求学生拿着卷子到教师面前自我陈述一番,经过师生对话找到问题的症结及补救措施,这对于一些“死用功”的学生比较有效。
③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的培养
一些高中生平时的实验中或不认真,或不能按操作步骤操作,到了关键时刻就经不起考验。以1993年在高考第四题(实验题)为例,这道题的正确操作习惯是在根据原理图画出草图之后,先辨清各器材的特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电池的正负极、滑动变阻器的各接线柱的位置)再接电路图,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连接电路。阅卷中发现确有许多人连电池的正负极都弄不清就连接电地,将电源的正负极接反,甚至有人把导线接在了滑动变阻器的支架的脚上。所以,高中物理的学生分组实验时要给学生讲清按步就班操作的重要性,同学自律,教师督促。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当特别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榜样作用的心理基础是模仿。所谓模仿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照一定的榜样产生带有情绪色彩的相应的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榜样是无声的命令”。榜样是分层次的,初中阶段应多在行为操作方面作出表帅,高中阶段应多在思维上下工夫。举例而言,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的思维习惯,要求学生画草图、图象等手段建立物理过程模型,并找出各个过程之间的衔接点,教师就要在课上、课下、批改作业时都应带头按规范的操作步骤要求自己,只有这样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习惯应尽早培养
习惯的培养说到底是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初期,由于他们的学习的内容还较简单,其它学科的学习难度也不太大,此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采用一些强化的手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些正确的学习物理的习惯,使他们从踏进物理学大门之初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否则学生将会不自觉地把学习其它学科的一些习惯迁移到物理学习中来,一旦形成的固定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往往会对后来的物理学习,特别是高中的物理学习带来许多很难克服的障碍。所以在物理教学的启始年级教师应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三)各种习惯的培养应综合实施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困难,总是表现在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但深入分析其成因往往是由于多种学习习惯不良的综合反映。如学生不会求解某一道物理习题,则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将所述内容想象成相应的物理过程的习惯,也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按步就班地分析及表达的习惯等。因此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通盘考虑,综合培养,实施全面发展的战略。
学习习惯只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因素,学生学习物理的习惯,也只是物理教学任务中的一个方面,它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环节。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统筹考虑把它放在适当的位置,即不夸大习惯的作用,也要重视它的作用。
来源:许多物含妙理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