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中学生自身年龄和心理上趋于成熟,而高中又是高考中的一项科目,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和提高以学生自身能力为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结合时代精神的探索能力。很多学科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都进行了相应的革新,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际,略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
然而,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不仅启发了学生,而且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可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师生互动,但这只对学科教学起辅助作用。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课堂巧用导入,精确把握主题
1.用材料导入
一则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中国执政》中我用《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联系的客观性时, 通过欣赏“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种蛋得……”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得出了“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的结论, 再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举例,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用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在课教学中,要多设疑、多提问,利用设疑、提问将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进行“民主管理”这部分教学时,我们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提出问题:“在我国农村,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机构是什么?我们身边的村民是如何通过基层民主自治机构施行民主管理权利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发学生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倡导创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育创新的主题是学生创新,但学生创新的火种却需要通过教师创新来点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胆地提倡教师创新,播下教师革新的种子,才能引发学生探真的兴趣,收获学生创新的果实。那么教师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有趣的实际背景
任何理念的提出,都不是凭空出现、强加于人的,“是自然的”,“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还很有人情味”。细细品味之下,笔者认为通过问题、活动、游戏、典故结合声光图像等多种形式,“自然”和有“人情味”地构建新的有趣背景或展现其原有历史风貌,可较好地将学生引入殿堂,使其自然地接受和消化新知。
2.开发新颖的例题习题
传统的例题习题优势在于逻辑性强,结构完整且严谨,但缺点同样明显:缺乏一定的时代气息,过于保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若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新颖、现代的题目,将是对原有题型的完美补充和拓展。
总之,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中,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