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倒塌
1452年,当匈牙利人奥巴(Orban)来到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有谁会想到他将改变战争的历史呢?加农炮为土耳其人轰倒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摧毁了中世纪依靠高墙厚壁的防御模式,也为军事史翻开了令人恐怖的新篇章。
匈牙利人和他的技术
1452年初,一个名叫奥巴的匈牙利火炮设计师来到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想要在此地寻找财富。他向当时拜占庭皇帝康斯坦丁十一世进献了那个年代最值得骄傲的技术:制造青铜加农炮。
虽然在这以前很久,火炮就用于战场之中,但只有这一次,奥巴进献的大炮制造技术改变了将来整个战争的走势。
11世纪在中国出现了抛石机,并迅速在欧洲得到推广应用。它取代了希腊和古罗马陈旧的依靠张力和扭力的攻城机械。在问世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欧洲一直延用这种抛石机。新型火炮在问世后才开始显露头角,加农炮比投石机效能更佳,使用更方便。
铸铁射石炮曾在1340年用于轰击意大利的特尔尼城。从1470年起,攻城炮已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摧毁中世纪的城墙。
此时拜占庭帝国已同土耳其人进行了长达150年的战争,国土不断被奥斯曼帝国侵吞。到1449年康斯坦丁即位时,整个拜占庭帝国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市。而此时他的对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穆罕穆德二世,年轻且富于野心,正在积极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
康斯坦丁对奥巴的设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为奥巴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援助。但青铜大炮的造价实在太昂贵了,康斯坦丁已没有太多的资金来建造大炮。随着康斯坦丁的日益穷困,似乎连奥巴的日常薪资也不能支付。
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奥巴决定到别处试试自己的运气。他将目光投向了康斯坦丁的敌人——穆罕穆德二世。
穆罕穆德二世正为攻打君士坦丁堡而焦头烂额。这座城市是拜占庭帝国的最后防线,攻下了它就能成就自己的一世威名,这里还将成为土耳其帝国的最合适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异常坚固。这个城市的三角形构造使得它易守难攻,从公元7世纪起就不断依托坚固的城防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它两面环海,另外一面又筑有4英里长的高墙,墙上还有中世纪时期最为雄伟的堡垒。在过去1000年中,君士坦丁堡曾经被围困过23次,但敌人一次也没有突破过它的高墙。
然而奥巴告诉穆罕穆德二世:“我能铸造青铜大炮,并且拥有你想要的口径。我曾经仔细检查过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我能用我的大炮轰碎它,哪怕就算横在我面前的是巴比伦我也能击碎。”
1452年秋天,奥巴在穆罕穆德二世强大的后勤支援下开始了铸造青铜大炮。工人们先是挖出一个大坑,在上面用砖垒砌成熔炉,再用风箱鼓风加温,然后将液态青铜注入其中的模具当中。最后经过翻砂,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令人恐怖,非常特别的怪物”——足足有27英尺长,炮管管壁有8英寸厚,大炮的口径更是达到30英寸,能够发射将接近半吨重的石弹。
1453年1月,穆罕穆德二世命令在他的皇宫外试射这种巨型武器。工人们先是将大炮拖到宫门边,再费力地往里填装火药,放上一颗石弹。最后调整角度点燃引信,随着一声巨响和冲天的烟雾,石弹被发射到了一英里开外,并在地上砸出一个6英尺深的大坑。
穆罕穆德二世见识了这种超级大炮的威力后,决定立即将其投入战争中。他动用了200名士兵和60头牛来负责大炮的运输,大炮被装入数辆捆在一起的马车当中,然后再由牛队来拖动,一天只能走一到两英里。另外,还有一支工程队在前面测量道路,在峡谷和河流上架设木桥,为大炮开道。
大炮的设计者奥巴,则在继续制造各种不同口径的大炮。其后制造大炮的都不如第一门这么巨大。即使这样,长度也都超过了14英尺。
6个星期后,捆在牛车上的大炮摇摇晃晃地抵达了君士坦丁堡城下。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4月,穆罕穆德的军队也随之抵达,约有8000人。穆罕穆德二世首先派遣一队工兵砍掉了城外的果园,好为大炮射击提供良好的视野;再命令另外的工兵顺着城墙挖出了一条长度与之相当,但是距离城墙有250码的壕沟,并垒起土墙,用来保护大炮。
穆罕穆德二世将10余门普通大炮沿着城墙摆开,将炮口指向那些易于攻击的地方。奥巴制造的超级巨炮,被安放在穆罕穆德二世的营帐之前。一些小型炮分布在巨炮周围,组成一个炮阵。周围是可以发射200磅石弹的小炮,中间则是发射1500磅大石的巨炮。土耳其的炮手们将这种炮阵称为“巨熊与幼兽”。
舰队穿越黑海为这些大炮运来大量的石弹。大炮还需要大量的硝石,庞大的工程人员队伍负责巨型大炮的填装、发射和炮位上的维修。
1453年4月12日,大炮的引信被点燃,世界上首次火炮大战拉开了帷幕。
炮弹飞射到城墙上,其巨大破坏力就顿时显现出来,“它完全摧毁了部分城墙。”一个目击者说,“有时是城墙的一部分,有时轰击到市区,有时又是雕楼或者栅栏,反正在这种大炮的轰击下城墙上没有哪一处足够坚固。”
这个帮助君士坦丁堡抵御外敌千年的城墙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拆掉。
从超级大炮中发射出来的巨弹,还飞越差不多一英里远,轰击到城市的中心,炮弹的碎片射向民房和教堂,割草般摧毁着生命。根据目击者的回忆,方圆2英里的土地似乎都在震动,就连港湾中停泊的大型木船也能感到爆炸后的摇晃。
炮击带给守军心理上的震撼,远远大于他们实际所受到的伤害。大炮齐射所带起的噪音与震动,浓密的烟雾,不知何处飞来的炮弹碎片的打击,无一不让守军惊慌失措。对城市中的居民来说,似乎更是如此,人们从自己的居所中跑出来,整个城市一片混乱。
守军则尝试各种方式来减轻炮弹带来的震动,在墙外侧浇注石灰,在墙体的裂缝中填补进大捆的羊毛、皮革,乃至珍贵的织锦。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守军同样也尝试用他们仅有的几门大炮来打翻城外的巨炮,但他们的硝石短缺,发射不了几下便没了弹药,城外土耳其军队的栅栏又有效地防御了城中射出的炮弹。更糟糕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和墙上的高塔并不适合作炮台,城墙与高塔没有足够的宽度来缓冲大炮发射所引发的后座力。守军的大炮“给城墙带来更多的震动,造成的破坏比敌人带来的更大。”
守军最大的大炮很快炸膛了。这更让他们震怒,守军将炮手处死,但他们不明白,坚固的城墙已不再适应这种新的战争模式。
穆罕穆德二世的策略正是消耗守军的防御工事,磨损敌人的士气。他想通过炮兵打开君士坦丁堡城墙的缺口,然后步兵突入城内发起总攻。
“炮击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冲击与爆炸让我们一刻都无法放松,炮弹随时都有可能落在头上,”一个守军如是说,“穆罕穆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轻易地夺取这座城市,他想要用重炮的轰击来炸死我们,让我们精疲力竭,让我们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下没有喘息的时间。”
4月18日,穆罕穆德二世觉得他的炮队已经在墙上轰出了足够大的口子,可以让士兵上去发动总攻了。但士兵的攻势并没有奏效,反而折损了不少士兵。于是他让炮队继续轰击。这是加农炮第一次在战场上作持续烈度和轰击。
对守军而言,这种不断的循环轰击,不断的进攻与维修,让他们疲惫无比,正如一个守军所记录的那样,“陆地与海上都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除了那些对于城墙的持续炮击……在5月13号,一小队土耳其士兵登上城墙与我们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但一整天也并没有什么重大事件,除了那些对城墙持续不断的炮击。”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炮击慢慢摧毁了守军的精力与士气。到5月28号,大炮已经连续鸣叫了47天,用去了55000磅,发射出大约5000发炮弹,一共在城墙上轰开了9个大洞,粉碎了所有前线防御。
时机已经来临,1453年5月29日,二世下令发起总攻。凌晨1点30分,土耳其的士兵在4英里长的战线上对敌人发起冲击。背后大炮依然在怒吼,无数的炮弹射向城墙。
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在加农炮激起的烟尘中,土耳其人冲入了君士坦丁堡。城市被烧毁,进行了好几个小时。拜占庭的首都被摧毁了。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过时的中世纪高墙厚壁防御技术的末路,宣告了一种新战争模式的到来。
加农炮是拉丁文Canna的音译,是一种身管较长、弹道平直低伸的野战炮。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均属加农炮之类。在火药的发明之后,加农炮的发展引起了攻城战的重大变革。加农炮迫使大部分的防御工事要重新设计,因为围绕城市的直立高墙很容易被直接射击的方式破坏。君士坦丁堡之战后,加农炮很快地在战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巨炮
堡垒克星——“大贝尔塔”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研制出了专门用于攻克堡垒的“大贝尔塔”炮。大炮长7米,直径420毫米,炮身连同炮车重达120吨,能将近1吨重的炮弹发射至14.5公里外。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比利时宣战。比利时军队依托列日要塞对德军进行阻击。8月12日,这种攻城炮运到阵地。它有矮胖的炮管,巨瘤般的制退机筒。炮手们俯伏在离炮位270多米远地方,用垫料护卫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嘴,准备发射这门电控大炮。当晚6时30分,第一发炮弹发射。炮弹的弧形弹道高达122米,60秒后命中目标。炮弹爆炸时的尘土、碎片和硝烟汇成巨大的圆锥,升入300多米的高空。观察员则从教堂尖顶或气球上校正,使炮弹“逐步接近”目标。
炮击持续了24小时,蓬蒂斯堡垒中弹45发,几近坍毁,于8月13日为德军攻陷。
超远射程的“巴黎大炮”
早在一战初期,德军统帅部就提出要研制射程100公里以上的超远程火炮,火炮专家罗森伯格正是这一计划的主导人。1917年2月,德国军方又提出将射程延长到120公里。
罗森伯格改装了L52—5型355毫米口径的舰炮。他将3段210毫米口径的衬管连接起来,插入355毫米舰炮的炮管中,约3.9米露在外端,其他部件也作了相应改装。
这种大炮口径只有210毫米,但炮管却达到34米。把炮身竖立起来,其高度要超过10层高楼。为了防止炮管因本身太重而变形,罗森伯格还在炮身上附加了支架,大炮射程的增减则由发射火药的数量来调节。
该炮起初命名为“威廉火炮”。由于首战威震巴黎,故后人又称之为“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1918年3月23日7时许,大炮发射的第一发炮弹落在塞纳河畔。20分钟后,加雷德莱斯附近发生了第二次爆炸。以后每隔15~20分钟,就有爆炸声在巴黎响起。看不到飞机,听不到大炮发射时的巨响,巴黎市民极为恐慌,甚至有人断言,巴黎近郊藏着德国人的“秘密武器”。3月29日下午,“巴黎大炮”再次发射。一发炮弹命中了巴黎市中心的圣热尔瓦大教堂,炸死88人,重伤68人。
从3月23日至8月9日,三门“巴黎大炮”从三个不同的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180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800多人死伤。
但“巴黎大炮”并未产生重大战略影响。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匆忙将剩下的两门大炮运回克虏伯兵工厂投入熔炉。其设计图纸也神秘地消失,仅有一份原始手稿保留在罗森伯格家族,秘不示人。法国及其盟国的特工费尽心机也未能拿到大炮和设计图。直到40多年后,罗森伯格关于“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才浮出水面。
空前绝后的“大多拉”炮
1935年,命军方研制口径在700~1000毫米的超级巨炮。德国兵工局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曾设计制造过“大贝尔塔”和“巴黎大炮”的克虏伯兵工厂。该工厂的设计师穆拉主持了火炮的设计工作。
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设计师穆拉将巨炮命名为“多拉”,德国炮兵则更喜欢叫它“大多拉”。
“大多拉”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43米、宽7米、高11.6米,重1350吨。它的炮弹也大得惊人,一般的炮弹又有7.8米长,射程可达47公里;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吨,足以击穿3.4公里处0.85米厚的混凝土墙。“大多拉”体形巨大,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共需4000多人。
1942年6月,在德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大多拉”火炮向该要塞的7个主要目标共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落弹处立即化为废墟,其中一发击毁了埋在岩石下30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
后来,“大多拉”还参加了进攻斯大林格勒和莫洛托夫城的作战。1944年9月,在离华沙30公里的一个小镇,“大多拉”向华沙发射了约30发炮弹。这是它的最后一次亮相。
二战结束时,“大多拉”成为了苏联红军的战利品。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他们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一生。
半吨石弹摧毁了君士坦丁堡城墙
2019-12-10 16:22:08
相关推荐
- 专家提醒 五无考生不适合复读 2019-10-27 06:57:22
- 商务英语:外企office电话英语 2019-11-12 17:21:05
- 江苏2012年高考录取率达84.7% 再创历史新高 2019-08-28 18:48:14
- 谈中考思想品德辨析题的解法 2019-09-16 06:08:12
- 高考数学考前指导及解题策略 2019-11-26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