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的贯彻

2019-12-04 06:39:08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最响亮的词汇。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求的重视,体现了我国民主文明的又一重大进步。当前,以人为本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施政特色,也是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融入学生、相信学生,实施人性化教学。

  一、尊重学生

  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习者。他们年纪虽小,有着各种缺点,存在多种差异,但他们同样也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同样应当承认和尊重其作为人的存在。尽管理智上我们明白这点,但在实际面对学生时,往往又会有选择性地去做。合乎我们价值取向的,能够做到尊重。否则,就会有另外一种态度。怎样克服这点呢?我觉得,应当多了解和理解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们,承认其差异性与可塑性。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个性、兴趣、能力、表现等方面有差别也是很正常的。不应对其进行“格式化”,厚此薄彼,而应包容万象,扬长避短。在对待成绩和表现暂时不够好的学生时,我就特别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在提问、讨论、活动和练习当中,给予其表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二、关爱学生

  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爱,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山”,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智慧、勇气和力量。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如果教师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欲望,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情都是大有裨益的。关爱学生,就应该:关心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帮助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学生有热情,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对学生有感情,像对待自己的弟妹和儿女一样;对学生有同情心,把他们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三、服务学生

  现代教育已不仅是一项事业,也是一种产业。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学,也是服务。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上帝”。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

  过去,由于知识的传播大多被教师所垄断,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变成了对教师的追求。教师不仅是蜡烛,还是太阳,是学生围绕的中心;教师不仅是师长,还是神灵,是学生崇拜的上帝。

  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服务水准。(1)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带着一种优越感居高临下地去面对学生。(2)要态度友善,不可有专制意识与霸气。(3)要服务周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需。(4)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5)要讲究艺术,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美的享受。(6)要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找学生了解情况时,我总会习惯性地问他们:你还需要什么?你还希望老师做些什么?我常常受益于这种做法,因为这让我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四、融入学生

  在现代服务业中,有一个概念叫零距离。它要求服务者贴近服务对象,以便提供更方便周全的服务。借鉴这一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融入学生。这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学生,转变角色;更多地了解学生,感染学生;更有效地形成互动,产生共振;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融入学生,就应当抱着民主的精神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使自己也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密切合作,和学生同甘共苦。

  与学生共同讨论甚至辩论问题,就不失为一种融入学生的好方法。当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问题上时,会淡忘各自的身份,畅所欲言。他们会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也会有针锋相对之争。在认同和争辩中,师生实现了融合与互动,问题能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五、相信学生

  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学生也不例外。尽管他们还很稚嫩,但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和觉悟。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必一人大包大揽,应当将其中的一部分交给学生,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过度关爱,也许是因为不太讲究教学艺术和缺乏足够的耐心,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包办代替,对学生表现出不放心、不耐心和不信任。这种婆婆式或应付式的教学,无形中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独立性的养成,遏制了学生活力的展示。

  如果我们能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探讨、去实践,让他们在一个“自由地带”放飞自己。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有潜质;其实只要方法对路,我们讲得少,学生可能收获的更多;其实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与现实联系紧密,常会遇到新问题。过去我们为图省事,总是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发挥。后来我发觉:学生只要独立地思考和回答了问题,即便不够完善标准,甚至偏执幼稚,一般也都会有一定的道理或收获,都应当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