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9-12-08 12:07:54

1 2 下一页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互动的探究式课堂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以往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互动 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进步、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在合作互动中,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密切联系。
  
  新课程打破以往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需要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在互动的化学课堂上,我充分相信我的学生,大胆放手,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一年下来,我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明显提高了!以下谈谈我的方法和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激发探究欲望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对自己进行了角色转型,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不再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努力构建知识探究式的课堂。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让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在做乙烯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承包制”,让学生参与,共同来完成。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问题自然而然地一个一个地跳了出来:为什么反应容器内要放些碎瓷片?为什么温度要迅速升至170℃左右,温度太高或太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反应液为何会变黑,产生的气体中带有什么杂质,如何产生的,用什么方法来除去?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都会使之褪色,原理一样吗?这么一连串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一一解释呢?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大大地激发了!
  
  在做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搭装置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胶头滴管给忘了,这可怎么引发喷泉呢?顿时教室里象炸开了锅,大家各抒己见,探究的欲望又被激发起来了!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想办法减小瓶内的压强!方法一:升温。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NH3会受热膨胀,溶于水,使得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方法二:升温。用冰毛巾冷敷,由于热胀冷缩,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或者用酒精、在烧瓶外涂一层,待挥发后,同样能达到降温的目的。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其课堂效果是出人意料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探究习惯
  
  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为他们提供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消除其心理障碍,给其自主探究的权利。这样,使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好习惯!有些学生已把探究学习定义成了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上,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的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需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从不同层次上去观察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提问动机入手,培养探究习惯。而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当我们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时,学生对红色褪去的原因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还有人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当我们向0.1mol/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晶体后,发现溶液的pH增大。对pH增大的原因,学生又进行了探讨:部分学生认为主要是CH3COONa水解呈碱性,增大C(OH-),所以溶液的pH增大;部分学生认为主要是因为CH3COONa溶于水,电离出大量CH3COO-,抑制了CH3COOH的电离,使C(H+)减小,所以溶液的pH增大。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分别进行了探究,最终得到了圆满的结果。从而,认识上得到了提高,能力上得到了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只看到了现象,不会深入地、进一步地去研究产生现象的本质,以至于成绩平平,碌碌无为。由此可见,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翻越一个个知识高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