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2019-11-13 16:43:42

1 2 下一页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提问要体现对学生的发展作用及艺术性。通过有激发性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

  关键词:教学理念;课堂提问;技巧

  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提问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较高水平的智力活动。课堂提问技能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促进思维、引发疑问,巩固所学、检查学习,应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技能

  1.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标准还明确指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剔除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这种理念下数学课堂提问有了新的界定,即教师课堂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行信息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

  2.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技能

  (1)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密切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大众数学意义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因此,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乐于在生活中联系数学、发现数学、乐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

  (2)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意识”

  充分考虑“学生意识”,即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新知识的生长点)出发,那么应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呢,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本体意识,按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建立概念框架,借助问题设置这个“脚手架”步步攀升的,每一步攀升都是在独立思索与共同讨论的结合下实现的,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

  (3)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应重视过程性操作

  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的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显得很重要。

  二、改进方法促进教学

  问题设计是课堂提问的基础,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关键,而且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要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并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问题。

  1.提问方法

  新课标下的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题表述,一切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上的缺点,下面笔者介绍几种适合新课标理念的提问方法:

  (1)铺垫法

  在讲新课之前设计一些准备性题目,铺路搭桥。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减少难度。例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时,可以先准备提问,学生将l/2、1/3、l/5三个分数通分以后,教师提问:1)通分以后这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变化?2)要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化成单位相同的分数,怎么办?这样一提问,就为学生主动寻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交给了具体的思考方法,作好思维方面的铺垫,从而降低了难度。

  (2)引导法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错例,进行分析讲评,借此生议。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