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2019-09-13 06:37:41

  一、学困生的特点与表现

  1.应付学习任务。表现为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只有在老师或家长督促下,才勉强去完成。不会主动在课前预习功课,因此,在课堂上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对老师所提问题袖手旁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中不发言,在动手实践中不动手。没有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是“主动认知,然后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才是解决问题”;没有意识到知识的获得是自己主动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愿意自己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愿主动去发现问题,去问为什么,总是等待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然后记录结果。因此对于学困生来说,大多数同学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而忽视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2.数学基础差、缺乏自信心。一直以来因数学成绩总是考不理想,进而缺乏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信心。这一结果的产生,学生往往都经历了从不安到担心的过程,最后意志消沉,甚至放弃学习数学的念头。但最终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的根本原因是一次次数学考试失败的打击,这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讲,这种打击无疑是“致命”的,是导致他们放弃进一步学习对数学的根源。大多数学困生对学习数学还有一定的逆反心里,这对于提高整体数学成绩来说是一大障碍。

  3.数学成绩落后、形成逆反心理。最初因考试失败,他们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于是他们想把成绩搞上去,可总是面临着一次次考试的失败,反复的挫折、失败使这些学生伤痕累累,再也无力挣扎,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逆反心理。他们表现为勉强学习数学,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不在具有学习数学的良好心里。从思考数学问题的角度来看,这类学生的思维相对自闭,学习缺乏热情性和灵活性。从学习数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这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十分贫乏,在学习数学中大多表现为依赖性和被动接受性,不愿意自己去主动探索数学问题,或者说自己不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甚至与同伴讨论、交流学习都会很被动。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积极性、自信心。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失去信心直到放弃。数学教学中应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辅导,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转化成果。

  二、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策略、促进其转化

  1.布置学生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加强其自信心的发展,建立心里健康因素。在课内、外引导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为“主动适应参与型”,这不仅仅是学习的兴趣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以后,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常常面对的是优秀生,学困生很少得到老师给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会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已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

  具体来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材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材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自己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究问题的责任。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任务分配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并且检查每一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2.课前指导预习,有利于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因为学困生原有基础差、智力发展以相对滞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以相对较慢。因此,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对于学困生来说,必须先于其他学生思考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任务及问题。这一环节,可以提前布置学困生的学习任务,让学困生先去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充足,学生在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操作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等方面,在时空和空间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这样一来,有了先思、先想、先做的前提条件为基础。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没有经历过探索,没有经历过实践与操作的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对老师所提课堂问题,也就不会没有发言权了。所以,对于学困生来说,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去关注和指导他们学习才行。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前指导呢?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指导方案。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量实践表明,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些的特点。同时,提前明确学习任务,还能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课堂上存在的肤浅认识问题,有效解决探索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合作与交流只停在表面等问题。

  3.创造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做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活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与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数学中来。

  三、加强教师修养,形成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作为学生寻求知识的引导者,首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凌驾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亲切的语言,良好的心态,才能转化好学困生的工作。因为渊博的知识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服了你,亲切幽默的语言能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课外要加强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按条件剪三角形,然后把剪下的三角形拿去与已知三角形,摆一摆、放一放、看一看、大小和现状关系怎样,从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化好学困生的工作,必须抓住学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从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学困生的生活、学习。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