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定课,打造多彩课堂-中学语文文本特点与课型定位刍议

2019-11-18 10:41:53

1 2 下一页

  作者: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区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 寇玉菊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中学语文文本特点与课型定位之间的联系,并阐述了依文定课,打造多彩课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论文还针对人教版七(上)内容设计出了主题讲授型、语言运用型、诵读品味积累型、写作示范型等几种课型,并结合具体篇目一一示范或阐述。

  关键词:文本特点与课型;主题讲授;语言运用;诵读品味积累;写作示范。

  孙绍振教授曾言:“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这是孙绍振教授少年时的夙愿,也正是因为这一夙愿,若干年后,他成了中学语文界的泰山北斗。而他的这一想法,在当下,很多的语文教师都没能做到。

  如今,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过度依赖教参和教师教学用书,离开了这两根拐杖他就不会走路。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声音,他只是教参的传声筒。资讯的发达,教辅资料的泛滥,学生手中有很多种教辅资料,说不准教师收集整理的内容学生手中已有,学生听着自然无趣,教师的教学魅力的降低也在情理之中。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师群体中最有思想的人。教师传递自己的思想就源于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文本解读中用思想养育思想,用文本解读养育文本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这样,坚持把文本解读做下去,也许教师就能教出点新意来。

  然而,语文文本博大精深,任何一个洞凿下去都是汪洋大海。语文教师被求全心理支配,妄图每篇全面出击,精雕细琢,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越上越不知道该如何上,甚至淹死在文本中。为什么拥有着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最多姿多彩的教学文本的语文学科反而出现很多的尴尬?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的庞大繁杂、知识体系的混乱,能力梯度的模糊等,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长久以来,我们缺乏区分文本特点的意识,导致了在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课堂,都以大概相同的思路平均用力。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文本解读,更要学会区分文本的特点,根据文本开发多样的课型,进行课堂归类教学。这样,教师才能做到依文定课,打造出多彩的课堂,讲出学生教辅资料上没有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高效的收获。

  所谓文本特点是指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文本特点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如果不加以区分,就会出现文本解读使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教学设计遵循大致相同的思路,课堂教学呈现大致相同的模式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浪费:教师精力的浪费、学生学习兴趣的消耗,学习时间的抛掷,更为重要的是对文本自身资源的浪费。只有有效地区分文本特点,才能在备课过程中迅速地给文本定位,然后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繁冗环节。

  依据文本特点,对课型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探索作得比较好的是湖北荆州著名的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迄今为止,余老师精心研究并进行了尝试教学的课文已达百篇。余老师的探索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

  笔者将以人教版七(上)为例,结合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和自己的初步探索,依据文本特点,整合课堂内容,将现代文阅读课划分为主题讲授型、语言运用型、诵读品味积累型、写作示范型等几种类型。

  (一)主题讲授型

  这一课型,大略相当于传统的“精讲课”。这一类课型的文本对象,一定是经典,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承担着传承文化责任的名篇。主题型文本是教材里经典之中的经典。语文教师要视这样的文本为至宝,要研究透文本,要拿出具有全局意识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这一类型的教学,以教师主导型为主,教学目标一是教思维方法和鉴赏方法,二是强力情感熏陶和思维提升。这样的课型,在整本教材中有三四篇文本即可。它应该成为一学期后每一位教师风格独具的“精品课”、“代表课”。

  人教版七(上)文本中,笔者选择了《春》《风筝》和《皇帝的新装》作为主题讲授课。笔者使出了浑身解数,选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尽可能新颖的角度、尽可能丰富灵动的教学形式。笔者的想法是:这三次经典的主题教学课,都是呈现给学生的“满汉全席”,要有震撼性的效果,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投入这样巨大的精力: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我们的智慧也有限,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可以包打天下。如果篇篇都这么教,其新颖独特性也就丧失了。所以,以教师主导型为主的主题讲授课,教师要倾尽全力但要点到为止。

  (二)语言运用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