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程序和基本要求

2019-11-19 22:49:00

  一.课堂提问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包括三个阶段。(1)引入教师设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做好准备。(1)转向教师用语言表明即将转向提问。(2)陈述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1)提名教师指定某同学作答。(2)介入当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时,教师予以鼓励并设法诱导学生回答。(1)查询教师查询学生是否明了问题。(2)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主问题。(3)提示教师提供资料,协助学生回答。(3)评核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1)评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加以评论。(2)追问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追问。(3)更正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给予更正。(4)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重要答案。(5)重述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6)查核教师查核其它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赞同。(7)延伸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它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另一主问题。

  (8)扩展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补充新资料,提出新见解。

  示例

  师: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转向)

  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是沉下去一些,还是浮起来一些?为什么?(陈述)××,请你来回答吧。(提名)

  生:船要浮起来一些。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河水大,船开到海里受到的浮力大,所以它就上浮。

  师:海水的密度比河水大,这一点说得很好。(评论)但是,轮船无论在河里还是在海里,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提示)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什么?(追问)

  生: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师:船从河里开到海里,它受到的重力变化吗?(追问)

  生:不变。

  师:那它受到的浮力会变化吗?(追问)

  生:不变。

  师:既然这样,你再考虑一下,应怎样阐述理由才恰当呢?(追问)

  生: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由于它受到的重力不会改变,所以,船受到的浮力也不变。但是,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排开海水的体积要小于它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所以,它就要上浮一些。

  师:××同学答得怎么样啊?(查核)

  众:好!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坐。(评论)

  示例

  师:舞台上灯光亮度的变化,是靠什么装置来调节的,大家知道吗?是靠改变电流的强弱来实现的。

  下面,大家考虑一下,(转向)可以用哪些方法改变电流的强弱呢?(陈述)××同学,请你来回答好吗?(提名)

  生:改变电源的电压或者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师:很好。(评论)如果电源的电压不能改变,只有电阻可以改变,那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电阻呢?(延伸)

  生:可以改变导体的长度、粗细,也可以换用不同材料的导体。

  师:非常好。(评论)这三种方法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易行呢?(追问)

  生:改变导体的长度最容易。

  师:好。请坐。(评论)如果这个电阻的变化范围要求很大,比如说0—20Ω,显然,导线若呈直线状态,调节起来就极不方便。同学们是否能想出一个方法来,使得它占据的空间从长度上很短,可调节起来又十分方便呢?(延伸)大家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 ××。(提名)

  生:把导线绕成螺旋状。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这就是前人设计和制造的滑动变阻器。你们讨论的结果与它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评论)这是一根合金丝,表面涂着绝缘漆,所以,虽然一圈一圈地密绕在这个瓷筒上,相互之间却不导电……移动滑片P时,连入电路中的合金丝的长度改变了,电阻就跟着改变了。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的难易应适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正确答出为宜。若题目难度过大,可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分解为阶梯式的问题,逐一提问。

  (2)题意必须明确,问句不能有歧义,问域不能过大,不能因选词造句不当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

  例如,将足球踢出50米远,人对足球做功吗?这个问题的题意不明确。因为球离开脚以前,人对球做了功。球离开脚之后飞行50米的过程中,人对球不做功。

  又如,0℃的冰是否比0℃的水更冷些?问句有歧义。其中的“冷”字究竟是表示实测温度还是体感温度,无从判断。

  再如,什么是力?力是什么?两问相比,前者问域明确,后者问域过大,学生不知怎样回答。

  2.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

  教师设计问题时,就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

  3.恰当地选择提问对象

  教师提问时一般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选择适当的应答者。不同难度的问题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注意保护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诱导学生正确回答

  教师应能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与思维方法上的缺陷,诱导学生正确回答。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形成简明的答案。

  来源:好教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