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环境教育初探

2019-12-08 21:54:49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关注生态。但现实生活与教育目标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传统教育观念的阻碍为争取较高的升学率以获得上级和公众的认可,不惜违背教学计划,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考试课程,并且随意增加规定课程。至于非必考课程,包括环境教育在内,则受到了忽视和冷落。层层选拔的“金字塔”升学模式使得学生更注重考试知识的学习,而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认识不足。对环境保护事业、对环境质量状况漠不关心,处于一种麻木心态。二、没有自觉参与性,即使参与了,也是搞形式。学校每年为了配合环境宣传,也举行了一定的活动,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有时只是参加签个名而已。长久以来,由于环境教育以“渗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有机完整的环境概念。从而使得学生对环境保护缺乏参与热情。三、环境道德水准不高。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属寄宿制学校。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农药瓶直接丢入河流中、学生假期中随家长用药捕鱼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环境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环境问题。由于编制问题,我校的教师专业结构不太合理,很多时候是安排一些语、数、政、史教师兼任,由于教师本身环境知识的缺乏,往往导致教学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使本已显得薄弱的环境教育工作更难有成效。由于有些问题涉及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应积极行动起来。我觉得初中地理要突出环境教育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这一主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增加教育力度:一、增强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可在中国地理教材中增加有关环境内容:①森林植被在我国古今对比,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②介绍水资源破坏严重的地区,比如众所周知的黄河断流、淮河污染等对沿河人民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唤起学生自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环境行为;③土地资源部分,增加耕地源绝对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古今对比,土地肥力破坏况和分析;④气候部分增加有关气候古今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增加我国重点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空气量等级并与世界各国主要城市作比较等内容。可在课外活动中,举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结合“环境日”、“地球日”、“土地日”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1.问题探究型实践活动——结合当前或当地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由教师提出研究主题,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检索或集体讨论等形式来完成。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综合资料、提出见解,能使学生在许多方面受到锻炼,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介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节时,补充介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为世界少林国家,人均森林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5。但每年因生产一次性筷子而“吃”掉的木材就有166万立方米,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运输,需要16万辆。每年仅销往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就多达300万箱、200亿双。值得深思的是,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砍伐自己的树木制筷子。日本廉价地从我国进口筷子,使用后又回收造成纸张,返销给中国。经济发达、森林覆盖率高达68%的日本在小小的筷子上做足了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思考。2.课堂演示型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教育技能,可自行研制一系列直观、简易的实验装置进行课堂演示实验,这种方式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在演示实验中,采取互动的方式,一方面讲解使用方法,观察所讲授内容的现象,加深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还能当场教会学生使用和制作这种简易仪器(设备),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开展环境教育的技能。例如:用自制模型演示水土流失问题3.社会参与型实践活动——根据地方经济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论证、提出对策和意见,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这种社会参与型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公民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例如:在“2007中国水周”活动中,我们通过我校政教处和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对学生的浪费水现象及时给予曝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节水行为。组织志愿者对宿舍楼周围的草坪、路面进行了清理打扫,拣拾白色垃圾。在校园内向同学们散发印有环境保护的宣传单,让同学能认识到目前环境的危机,从而使同学从理性上认识自己的责任、自己的道德观。三、多介绍环保国家的中学生的环境观和日常行为规则初中地理虽然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但是没有涉及这些国家在整治、恢复已被破坏的环境时,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中是如何认识及所作所为,而这恰巧是初中学生环境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一些发达国家中学生在环保中的所作所为。我选择了美国作为介绍的重点,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渠道来了解相关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四、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平时,我们都会说,拥有一个坏的习惯会害人一辈子,而一个好的习惯能让人走向成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春游前向学生讲解垃圾的危害,宣传对景区植被和建筑物的保护,号召学生每人准备一两个可降解的塑料袋来装放春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又如:节日期间呼吁学生“减卡救树”,因为每生产一吨贺卡所用的高档纸浆需要17棵大树,每生产4000张贺卡就消耗一棵大树;提倡学生通过打电话、发电子贺卡等形式过一个绿色节日。总之,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购买“绿色商品”、 不要把废旧电池随同普通垃圾一起丢弃等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渐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是21世纪的一项战略任务,培养初中生的环境意识是目前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仍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