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复习怎样在习题课中淘金

2019-11-01 11:34:54

  教研活动时,一位资深的数学教师讲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他在任高三数学教师时,当某单元知识梳理完毕后,上了一节习题课。上课时,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习题课。” 谁知有位同学插了嘴:“复习到现在,有几节不是习题课?” 的确如此,我们高三数学复习,特别是进入第二轮,始终没有跳出这个怪圈。首先,数学习题作为知识、方法、信息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实现以题串知识、以题带方法、以题拓思维、以题练能力的目的。其次,也可以从同学的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复习课形式单调,需要探索与创新!但是,针对目前习题课代替复习课的普遍现象,作为同学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益,强化复习效果呢?下面谈几点注意,供同学们学习时借鉴。

  一、 回忆知识,发现盲点。

  老师在讲评习题时,一般都会涉到相关的知识,我们应不失时机地进行主动回忆,看有关知识,是了如指掌还是似曾相识,还是莫名其妙,根据回忆情况,对知识盲点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课后亡羊补牢,即使是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回忆也起到强化的作用。

  听课时,要求思路跟着老师走,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才能及时有效的回忆知识。

  二、 主动构思,事半功倍。

  老师在展示习题后,一般会留有同学熟悉题意、探讨思路的时间,这时应高度集中注意力,超前构建思路,看自己的解法与老师讲解的方法是否一致,如果殊途同归,应进行再思考,是否还可以另劈溪径,或是否可以联想到其它的知识点。如果思路与老师的有所不同,看是否行得通,是否显得更简捷明了,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展示或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

  三、重视过程,精益求精。

  一方面,关注老师分析的过程。在这里,你可以知道怎样利用条件,怎样剖析结论,怎样链接条件与结论,体验思维暴露的过程,领悟问题探索的方法,不仅能从了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怎么解,而且能从中学会怎么想。 另一方面,关注老师解题的过程。有思路、有方法,不代表能合理地表达,注意老师的板书的过程,从中把握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演算的准确性。同时还要自己构思解题过程,并与老师的过程进行对照,发现异同,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绪或纠正老师板演过程中错误、弥补其漏洞。双管齐下,相得益彰。

  四、 整理思路 ,触类旁通

  老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是进行思路探索,然后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选择,用比较合理而简捷的思路完成解题过程。这时需要简要记录老师分析的各个思路,包括自己构想的思路。课后,可以对这些思路进行推敲或再思考,看某些思路困难之所在,在怎样的条件就具有可行性了;还要看一看某些思路尽管复杂繁琐,是否可以适当改进,这样成效会很大。 另外,老师为了克服难点,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某些重要问题的有关例题分散在多次课中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做好“回头望”工作,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整体把握,再次遇到这类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五、 查漏补缺 ,锦上添花

  平时做作业时,难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弄清楚,有的会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在老师讲到相关方面的例题时,应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的,怎样思考的,自己产生困惑的症结所在的地方,一旦找到错误的原因,克服错误就有的放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老师在讲有关集合的问题时,要求同学要特别关注空集,在用直线的点斜式时必须首先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等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听课时,也要密切注意老师在分析和求解过程中是否有不妥的地方,特别是老师为说明一个问题而即席编撰的例题,发现老师存在的问题应及时提出,共同商榷,当自己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时,学习就会主动而高效。

  六、 关注总结 ,融会贯通

  老师在讲评课上,一般不是为了讲评而讲评,而是通过讲评,一方面讲清该题的解题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会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联想;也会在讲评过程中,纠正典型错误,优化知识结构或思维品质。老师在评讲习题时,有时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有时热情洋溢、重点突出。我们在听课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特别要注意老师的解题小结或点评,从中去强化相关解题知识,把握规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经常有同学抱怨,题目做的不少,成绩就是不见提高,有的题型虽然练习过,可是到考试的时候就没了方向,非常郁闷,影响情绪。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从本质上理解知识、把握方法,形成能力,才能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其中总结解题规律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如果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我们可以使习题讲评课的效益最大化,化平淡为神奇。

  来源:广学课堂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