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选题”的几点体会
文/马殿文
【摘要】课题的选择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前提和关键,课题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进程,有些学生往往由于问题选择的不恰当而影响研究,有些则无法得到最后的研究成果,导致整个研究被迫半途而废,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就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确定和课题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课程的展开方式。很显然,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选择课题,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如何处理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就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
一、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界定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问题是针对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主体实践、认识水平的不同、主体目标的不同,必然会导致问题的千差万别。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群体,同时由于年龄、学识的差异决定它与成年人的研究、与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又有很大的不同,其研究必然会有片面性甚至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群体之间可能各有千秋,既有共同特性,又都是独具特色的个体,因此尽管对同一个问题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另外,相对其他教学活动来说,研究性学习又是以“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为目的,自然就决定了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不同于一般社会问题,又不同于学校教学情境中学生遇到的其他问题,而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l)个性化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最大特征。问题个性化主要表现在选择的问题要尽量贴近个体的现实生活,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现有认识水平为起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方面。既要让“尖子生”尽量发挥其专长,又要让“学困生”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研究心得,都有进步,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校本化
有人把“研究性学习”视为一种校本课程,主要是从问题的校本化角度而言的。因为“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的基础和条件,离不开当地的社会资源。问题提的再好,如果离开了当地的资源,没有研究的对象,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任何研究成果。问题的校本化就是涉及问题解决的现实性、可行性,就是在提出问题、选择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师资、场馆、设备、资料,要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当然,提倡校本化也包括学校要挖掘现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如聘请专家做学生研究顾问、联系和沟通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等。问题校本化并不否定学生利用社会资源,相反是鼓励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利用各种渠道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我校的研究性学习中,王晓英老师指导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与实践应用》,张立忠老师指导的《店面设计》,周晶波老师指导的《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宋千秋老师指导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光合作用的产物验证》、李铁筠老师指导的《研制水火箭》等等,都是紧紧结合学科特点,紧紧依靠学校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开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校本化特征。
(3)实践性
传统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创造性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涉及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才能解决。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分工合作、组织实验、调查访问、查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与科学研究是一致的,强调亲历实践,是一种类创造活动。如张立忠老师指导的《店面设计》、《家居装饰设计》、《旅顺旅游资源调查》等课题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4)综合性
这是相对于分科课程中的问题而言的。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科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只涉及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有时涉及几个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研究性学习涉及的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单纯依靠哪一门类知识是难以解决。例如李国辉老师指导的《旅顺老铁山珍稀植物资源调查》这一研究课题,涉及环境问题必然运用到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又如乔宏宇老师指导的《日本风俗研究》这一课题,涉及到必然要考虑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实研究性学习中诸多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很少涉及到哪一门具体的学科,一般都带有比较强的综合性。
(5)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合作性。以往的学习多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于学生的合作性学习则体现的不是十分突出。研究性学习往往是以研究小组来共同组成一个课题组,体现出个体之间的更多的合作性。我校组织的历次研究性学习,都是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课题或自己拟定课题进行研究的。例如《美日经济发展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课题小组成员有10人,学员分布在三个班级,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学生合作的非常愉快。
二、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选定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既可由教师提出学生选定,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认定,还可由师生从外界吸收引进。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中,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选题,因为题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是否顺利,选题本身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广泛参与选题工作,坚持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1.坚持教师的积极引导
这主要是指坚持教师在选题工作中的目标指导、方法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另外,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无法保证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些认为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必须坚持教师的有效指导。
具体表现在:
(1)制定阶段主题目标,揭示主题内涵。教师要根据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结合本地的实际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地制定出每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主题,该主题就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提纲。在确定主题同时,还应当提示主题的内涵,要求提供适当的例子,为学生提供研究的范例。
(2)提供与发现问题相关的信息方法与线索。这一阶段老师让学生根据主题内涵围绕自己兴趣点,发散思维,揭示矛盾。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实践中,不断用自己的眼光来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从中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教师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习者的怀疑精神,探索兴趣和初步的研究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出问题能力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尤其对长期习惯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愚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为了防止问题提出中的盲目性,保证问题提出的质量,老师应组织学生召开小型开题报告会,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的依据、分析问题中包含的现有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可能途径以及目前该问题研究状况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办法和途径等。当然,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难免稚嫩,甚至很荒唐,教师要积极鼓励,尽可能发现其中的“价值”,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出令人满意的问题。
3.要注意选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研究型学习是一种类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须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从客观方面看,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经费等。另外要考虑到选题的创新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探索学习,一般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达到创新、前进。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观点、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研究成果展现形式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