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阁夜》赏析

2019-10-29 17:00:48

1 2 3 下一页

  作者:张广祥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③。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⑤。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冬飘泊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时作。阁,指诗人当时居住的夔州西阁。

  ②阴阳,日月。景,日光,此处指白天。冬天日短,故曰短景。天涯,极远的地方,此指夔州,点明自己远离故乡。霁,雨过天晴,此处指夜雪初停,雪光映照。

  ③鼓角,军中用以计时的鼓声和号角声。星河,天河。

  ④野,荒野。战伐,战争。夷,对少数民族的通称。夷歌,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山歌。左思《蜀都赋》:“陪以白狼,夷歌长章”。渔樵,当地打渔砍柴的人。

  ⑤卧龙,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夔州西郊有诸葛亮庙。跃马,指公孙述。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西汉末年,公孙述趁时局动荡,据蜀自称白帝,白帝庙即在夔州东边的白帝山上。终黄土,终究埋入黄土中,指死去。人事,世事。音书,书信和消息。漫,任凭,听任。寂寥,沉寂稀少。

  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大雪初霁,皑皑白雪在月光的辉映下,使山城夔州的冬夜更显凄清寂静。“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又着一“催”字,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诗人心中所引发的强烈感受。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两句借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叙写,传达出垂老飘零的深沉悲慨。颔联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悲壮的鼓角声,既暗示着紧张的战时气氛,也是诗人此时悲凉慷慨心境的外化;摇动的星河倒影,既象征着动荡不宁的时局,也是诗人纷乱心绪的显现。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颈联写诗人拂晓前所闻,由景物转到了人事。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使诗人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更使诗人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哭”而曰“千家”,正可见死者之多,灾难之重。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但自己现在是天涯羁旅、衣食不给之客,又怎么有能力去涤荡乾坤,救民水火呢?尾联就眼前的古迹生发感慨。武侯祠和白帝庙在夔州并存,使诗人产生无限感慨:忠臣若诸葛亮,逆贼如公孙述,无论贤愚忠逆,今已同归于尽。且天底下尚有那么多处境不如自己的流离困苦的民众,我之世路乖隔、音信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且随它去吧!表面上,这两句是自我宽慰之辞,语含颓放,所谓的“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实则是愤激无奈之语。诗人拈出“卧龙”,其内蕴是想同诸葛亮一样,整顿乾坤,使国家复兴,即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篇终的寓悲愤于挑达,突出了理想人生境界与凄凉现实处境的强烈反差,抒情深婉含蓄,味之不尽。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