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山东省高考“3+X+1”方案各学科考试说明详细解读

2019-12-01 11:58:23

2007年度山东省高考 “3+x+1”方案各学科考试说明详细解读

时间:2006-12-19 来源:济南日报

12月18日讯(记者 张科)备受关注的2007年普通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近日出台。新高考有哪些变与不变?新高考有哪些新动向?为服务广大泉城考生,本报特邀市教研室有关专家,对高考各科进行详细解读。
据了解,2007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的首次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2007年我省高考将自行组织各科目命题,采用3+x+1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分值各为150分,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分值各为240分。文科综合包括思想、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报考文史类、艺术文科类考生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体育类考生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
  从整体上看,2007年高考,“3”与“x”保持相对稳定。《考试说明》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具体反映了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等新课程特征,突出了我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等新课程改革的意图。与往年相比,“3”(语文、数学、英语)与“x”(文、理综合)变化不大,保持相对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选择性要求,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专家表示,新的考试说明有利于高中学校明确高中新课改的目标,正确处理推进新课改与组织参加课改后第一次高考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语文 作文错字扣分不封顶

2007年高考语文科是稳中有变,试题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必做题上,变化性主要体现在选做题的阅读上,即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诗歌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由于在必做内容古诗文阅读中已经出现,选考内容中不再涉及。
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有何联系?新考试说明采用了必考和选考两种方式。必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选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大学对新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部分选修内容也纳入到必考内容中,比如诗歌鉴赏与评价、语言文字运用等。对于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考生必须作答,否则将失分;试卷中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试卷的明确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阅读文本作答,不能都选。
作为高考语文“重头戏”的作文,明年有一大变化。2007年语文考试说明规定: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这一条意味着,错字扣分,上不封顶,体现了对语言文字的充分尊重。因此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作文在保持卷面整洁的同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2007年高考语文的“选考内容”中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新闻、传记、访谈、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拿新闻来说,新闻的概念、基本属性、体裁类别及不同体裁的新闻稿写作要求等都是需要掌握的内容。考试时,第一种方式是把新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考查因为并不直接结合新闻文体的特点,因而与一般阅读文章没有太大差别。第二种方式是结合新闻作品的特点和要求,考查考生对新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及新闻写作。
拿调查报告来说,调查报告的定义、特点、类型和写作要求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考试时,可能有4种方式,第一是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材料提炼观点、主题;第二是根据提供的材料简要列举调查报告提纲;第三是把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作文的话题材料;第四是把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
拿传记来说,传记部分需要掌握传记的定义、类别以及不同类别传记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考试时,可能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第二是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等。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归纳主人公的事迹、性格特点等。 (万福成 石晶)

数学 稳中有变 关注“应用”

2007年高考数学的命题特点是既平稳过渡,又保持适当难度。与2006年高考相比,要求一致的方面有: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试题分选择题(4选1)、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每小题分值及答题要求同上年完全一样。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与2006年相比,发生变化的方面比较多。指导思想上提出了要结合我省高中数学教学实际,体现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除了注重对双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外,重点考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要求无疑是对新课改的有力支持。考试的范围全部为新课标内容。理科为五个必修模块加选修系列2的三个必选模块,文科为五个必修模块加选修系列1的两个必选模块。2007年暂不考系列4的内容。
从能力要求上看,2007年由四个能力一个意识变为五个能力两个意识:其中思维能力变化为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其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更具操作性。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一次单独提出,复习中应加以关注。从新考试说明中的样题来看,文、理都对学生搜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察的力度有所加强,这点应在复习中引起充分注意。
从考试内容上看,2007年文、理都新增加了幂函数的概念及图像与性质、函数与方程、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内容,理科还删去了极限内容,删去了了解无参数方程的概念和理解圆的参数方程概念。文科中则删去了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理科对双曲线的要求明显降低,文科降低了对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要求。
此外,数列的要求有所变化。一是增加了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二是把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变化为解决相关的问题。统计与概率中,对概率的要求较上年有所提高。
由于新考试说明内容变化较大,部分传统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考试要求,因此应针对新说明,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变化,千万不要进行拔高训练。要强化基础,抓基础就是要重视对教材的复习,尤其要重视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理解教材中例题的典型作用。
要注重对新增内容和与大学接轨内容的复习。由于新增内容是当前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内容,而与大学接轨的内容则是进入大学后必须具备的知识,因此它们都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因此要掌握好诸如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等。
重点内容要重点复习。高中数学主体内容是支撑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进入大学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每年必考且重点考的,如关于函数(含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锥曲线、线面关系、数列、概率、导数等。 (常传洪)

英语 题型变化大 写作要求高

2007年山东省高考英语考试说明的变化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试题考查内容的变化。新说明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八级要求所规定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和话题。首次将虚拟语气明确地列为考查范围;首次明确提出对报考高校英语专业的考生口语测试的要求;将考查的词汇量由原来的2000词左右调整为3300词左右。
在试题结构上,主要变化可概括为:一减、一增、三个微调。“一减”指取消了短文改错;“一增”指增加了阅读表达;“三个微调”指:调整了完形填空题的分值,由30分调为20分;调整了阅读理解题的阅读词数,减为1000词左右;调高了写作题的要求,字数增加至120至150个词,内容增加开放性。
此外,适当调整试题第i卷和第ii卷的分值。2007年山东高考英语试题i卷(选择题)占105分,减少了10分;ii卷(主观性试题)增至45分。阅读表达题的增加,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加强了对考生实际阅读能力的考查。增加写作题的长度、分值和开放性,是由于现行高考试题中书面表达的字数要求(100个单词左右)限制了学生书面表达水平的发挥。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3300个左右,表达能力较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英语复习不是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的过程。所以,备考中有必要不断增加一些新的精选的阅读材料,在夯实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语言的输入量,增强语感,内化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
其次,应提倡将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比如,在完成了某阅读练习后,可发现其中自己不太熟悉、不太理解的课标词汇或语法现象等,要通过查阅工具书、与同学讨论、咨询老师等方式弄清其确切含义。对语法和词汇等知识的复习,要通过阅读练习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而不是孤立地背单词、做语法练习题。应坚持朗读,背诵好的英文句子、短文。同时,要做适当的英汉翻译的练习,力求达到语言的准确、流畅。
2007年高考考生面临的新挑战是高考对书面表达能力要求的提高。阅读表达是全新题型,对考生英语思维的深度和广阔性要求显著提高;写作的词数要求提高到120至150个词,既要表达事实信息,又要陈述个人观点,相对以往试题而言,思维和表达空间骤然增大,需要考生花大力气进行有关训练。因此写的练习要从句到篇,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地进行。
(徐汉东 丁媛媛)


文综 首次使用山东卷 选考内容成亮点

2007年文科综合首次用山东卷,文综的考试说明具有创新性,表现在:更注重能力考查、贯彻选择性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符合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文综考试包括、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每个学科在考试范围、考试形式等方面都有变化。
从科来看,考试范围包括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以及时事内容。必考内容包括“经济生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的内容,以及时事内容;选考内容为“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两个模块的内容。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上,全卷满分为84分。其中,第i卷共9小题36分;第ii卷必考题部分有1小题为25分(单科题),有1小题为13分(三科综合题),共38分;第ii卷选考题部分共2小题,限选1道题,共10分;全选者按前面的小题判卷。必考题部分全部根据必考内容命题,必考题的分值比重约占36%。选考题部分全部根据选考内容命题,所有选考题均不跨学科或跨选考模块命题。
从历史科来看,新课程改革增加了选修课程。2007高考命题增加了选考内容,要求考生在选修课程的3个模块中选做1道题目,增加了考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体现了人才发展的个性化要求。考试范围上,确定2007年山东省高考文综科目历史选考部分的命题范围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三个模块的内容。在试卷结构上,较以往有比较大的改变。第一,选择题由原来全国文科综合的35道改为25道,减少了10道。历史学科由原来的12道题减至8道。非选择题由原来的4道增加至7道,(即从政史地共8个选考题中,在不得出现学科零选择的前提下从中任意选做3道题目)。历史学科多了1道选做题。第二,采用答题纸,试题与答卷分离。
从地理科来看,考试范围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教与考的一致性,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鉴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说明中明确了“将会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复习备考。选考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体现了选择性特点。
与高考相关的初中区域地理内容,其功能是搭建区域平台,因此在复习应考时不能仅限于原有的深度,要注意与新课标和高中内容的衔接。同时,要注意加强学生阅读训练和利用答题纸规范答题训练,以适应快速选择答题,减少不规范的错误。 (刘廷祥 程菊 段进生 宁伟 李卫红)


理综 试卷结构变化大 选做题“八选四”

2007年高考理综考试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大部分。选考内容基本上在选修的范围内,但选修与选考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有些内容虽是选修,但认为很重要的话,也列入必考范围。例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电学,是理科生具备完整的物理知识所必须的,是应该掌握的,尽管它们有可能是选修内容,但也将其列入必考范围。同时,试卷结构有较大变化,选做题部分采用超量给题、限量选做的方式,考生须做34个题目。
我省理综考试试卷满分为24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第ⅰ卷全部为必做题,以选择题形式命题,生物8个题,化学、物理各7个题,共2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88分。其中生物、化学题为单选题,物理题为多选题。第ⅱ卷全部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选做题有8个试题,每题8分,考生从中选2个物理、1个化学、1个生物题目作答,多选多做不计入成绩。
2007年高考物理科知识点减少,难度要求降低。物理考试说明确定的知识点由2006年131个减到101个,其中ⅱ级要求由2006年49个减到29个,ⅰ级要求由2006年63个增到72个,实验数目由2006年19个减到16个,新增加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和探究动能定理2个实验,删去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等5个实验。
从化学科来看,考试说明样题中化学试题所占比例相对于生物和物理学科基本合理。试卷共有7道选择题,均为单选题,共28分;必考内容有3道大题,共42分;选考内容是从3道8分题目中选做1道题。从样题来看,化学题目量虽少,但还是涉及到中学化学中的绝大部分基本原理和理论等。
生物科在理科综合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有所提高,由课改前的24.3%提高到30.4%。生物学科在理科综合试卷第i卷选择题中有8个小题,共32分;在第ii卷非选择题必做部分中有2个小题,共33分;在第ii卷非选择题选做部分中有2个小题,每小题8分,考生从中选择1个生物题作答。生物学科总分是73分。从题型示例可看出,试题的设计立足于测试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方面,重点放在通过实验进行考查。备考时,考生要关注生产生活以及当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以现实问题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 (樊庆义 樊勃生 田序海 刘沂珍 刘世国)


基本能力 高考新“面孔” 六大领域都纳入

作为首批参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2007年我省高考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增加了“1”(“基本能力”测试)。新考试说明规定,“1”主要涉及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6大领域。
从2007年基本能力测试样题的内容上看,无论是学科内部的综合、热点问题的综合,还是不同学科的综合,试题都不是大拼盘。以2008年我国举办第28届奥运会为例,该题材可以考查体育常识、体育道德风尚方面的问题,进而还可以考查体育场馆的设计、宣传海报的设计、比赛期间交通路线的管理、新闻报道的主题设计、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开幕式的设计与主持等。
“基本能力”测试的题目追求开放性,有些题目的设计甚至是直接给出观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论证。如:写出两个融音乐、舞蹈、体育于一体的体育项目;从两个方面说出2008年怎样做一个文明观众,向世界展现良好的体育道德。
高考多采用新材料,多创设新情境,多设计新问题,“基本能力”测试的样题就充满着时代气息。例如,有关2008年奥运会徽的知识,不仅包含了书法、篆刻等常识,还涵盖知识产权等要素。又如针对“走进齐鲁文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研究任务,选择研究方式,拟定研究计划等。
美术在“1”的样题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信息(图片、文字等)的识别、判断,简单常识的表达(手绘)等多处与美术相关。命题涵盖了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绘画、雕塑、民间美术、书法、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音乐所涉及的内容,贯穿现行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音乐教材中基本的知识和常识。从样题来看,传统音乐文化是考题的重要理念和命题亮点。其内容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这一基本理念。如在试题中涉及的民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陕北民歌”、“茉莉花”、中国地方戏曲等内容,均属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范畴。
体育与健康领域涉及范围广。考生要关注涉及体育与健康的一些社会热点,如奥运会、、禽流感、环境保护、人身安全等。高考样题突出了如何维护健康,着重考查以下几个能力。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如样题中的传染途径、禽流感传染危害及传播特点。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样题中的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样题中的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基本能力不能靠“速成”。因此,只有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学与文化,培养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才能考得好成绩。2007年“基本能力”测试第一次考,对于一些方面欠缺的学生来说,高考前,要对这些学习领域的热点多加关注。
(李国卿 丁建国 刘大多 王建军)

2007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权威解读——文科综合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共由“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及参考答案”等五部分内容构成。这个《说明》与过去传统的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相比,在许多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化,现择要解读、说明如下。
  一、命题指导思想
  《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共包含5条基本内容。它从宏观上对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价值取向,以及命题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作了明确规定。
  在本《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中,首先即明确指出,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思想、历史、地理科目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尽管2007年高考我省将完全采取自主命题,但并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手“另行一套”,而是必须要与制定的“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紧密地统一在一起。鉴于《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全部是根据普通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来制定的,所以,未来的高考命题在实质上仍然会高度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这一点,在“命题指导思想”的第2条和第3条规定中,得到了非常明晰的体现。
  “山东卷”文综《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第2条是这样规定的:“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既注意体现共同基础性,也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注重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有下列两点是我们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一是“指导思想”明确强调了试题的基本取向,即“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而且这里所说占“主导”地位的“能力测试”,又特别强调注重考生在“双基”掌握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鉴于高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选择性”。所以,在《说明》的“指导思想”中,这里也特意做了相应的规定,即:试卷在注意体现共同基础性的前提下,“也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发展提供必要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在文综命题的价值取向方面,这与素质教育的追求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本精神都是完全一致的。
  “命题指导思想”第3条规定:“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中,在教科书选用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变化,就是:各学科的教科书除了“思想”课程之外,都打破了过去仅仅是由一个版本独家垄断的状况,而出现了教材多样化的新局面。但是,作为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的一个基本底线却是必须保证“公平公正”。这就决定了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文综高考命题,决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直接参照或对应某一个版本的教科书的表述来命题,而必然也只能采取“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的策略。即,命题要广泛选取各个版本的教科书文本表述之外的有关材料(包括图文、表格等不同形式的),创设一个个对学生来说是“新”的问题情景,设计既出乎“意料之外”(课本图文表述之外),但又尽在“情理之中”(即在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范围内)的“新问题”,以此来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为了突出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与引导,在本条的命题指导思想中,最后还专门强调了“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试题对于考生的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等能力要求,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渗透和体现。
  从确保考试安全的角度出发,高考改革的步伐必须要循序渐进,即“命题既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要保证平稳过渡”(即“指导思想”第4条)。这也就意味着,2007年文综高考命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稳中有变,变中求稳”,虽然一方面要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但另一方面还不能急于求成,试图“一步到位”,而是要尽量合情合理地把握命题改革的“度”,体现新旧高考的过渡性。
  至于“命题指导思想”的第5条“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规定,这是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最基本的一般性共同要求,于此不再赘述。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包括“考核目标和要求”与“考试范围”两个子部分,这是《说明》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谨对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做一简要解释。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在这里,《说明》首先为文综考试作了一个基本定位,即:“强调对思想、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文综”考试必然要尽可能地强调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体、综合把握”,命题“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当然,鉴于目前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这种“综合性”的要求和体现还只能是初步的、尝试性的,在整体上所占的比重还只是少量的。
  据此,并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基本思维过程,《说明》拟定了“文综”科目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共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基本目标;而“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在本《说明》的每一考核目标之下,均包括三项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1、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
  从考试的角度讲,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包括3项:“(1)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2)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其中,对于第2项要求,主要应理解和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所谓“快速”,主要是指时间要求,即要求考生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是所谓“最大限度”,即指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是所谓“有效信息”,它是指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内容。对于第3项要求,关键是要把握所谓“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的含义。作为综合性考试科目的试题,虽然涉及不同的学科内容,但在试题的设计上必然有一个主题(或问题),这个主题或问题,就是解读信息的钥匙。而所谓“综合性信息解读”,就是提炼出信息主题,并理清主题与分主题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核目标?
  从考试的角度看,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学科的知识系统与试题的测试系统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整合,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也包括3项:“(1)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必要的判断;(2)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3)根据试题的要求,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及基本技能解决问题,适当体现学科渗透。”与以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相比,在这3项要求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第2项,即“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可以说,这是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学习方式转型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在选拔性考试中的具体体现之一。例如,对于一些需要涉及时事部分的知识内容来综合解决的问题(历史、地理学科也同样),就应更多地需要考生借助和运用平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相关知识储蓄,如果单凭课本或教师传授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项要求所强调的,主要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考核目标中的知识和信息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这一要求对于考生(以及高中教师)的启示应当是:平时的学习(包括课堂教学)决不能是“封闭式”的,而应当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意多方面的观察和积累,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第3项要求则是在第2项要求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综合性要求,与前一项要求相比,它更加强调了考生主体“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以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一点,是大家不应当忽视的。在这里,所谓“适当体现学科渗透”,是指在、历史、地理学科体系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果从考试的角度来理解学科间的渗透,主要是指:一是能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观察地理现象和现象,能够从地理和学科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二是对某一种现象,能够初步做出符合社会科学一般要求的分析与概括;三是根据试题的要求,能够选择分析问题的最佳角度和使用适当的原理及方法;四是具有良好的综合思维品质,分析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探究性,等等。
  3、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描述和阐释事物”考核目标?
  所谓“描述”,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全面、准确的表述;所谓“阐释”,则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和说明等有意义的解说。“阐释事物”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它是与综合相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二者是辨证的统一。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关系着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阐释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考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同样包括3项:“(1)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等;(2)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并把握相关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3)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事物、现象,作出科学的综合阐释。”在这几项具体要求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论运用哪种表达方式,一定要注意描述和阐释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要注意不同学科术语的正确把握和运用。其中,第3项要求主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综合性试题而言的。所谓“综合阐释”,既包括学科内的综合,也包括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综合。
  4、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
  这是最高层次的考核目标。所谓“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这一过程,在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的论述和证明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二是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等。所谓“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考试过程中,由于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亦可能是考生平时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出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折射出他们遇到困难问题时不放弃、勇于挑战的坚韧意志品质。
  在这一考核目标之下,具体要求仍然包括3项:“(1)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比较、归纳等方式,对有关现象、问题(或某些观点)进行论证、评论,提出的论据要充分,结论要合理;(3)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很明显,在这三项具体要求中,突出贯穿的是对考生“创新品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的考查。
  与过去相比,其中的第1项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在“文综考试说明”中尚是首次出现,旨在考查考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而言,一个人如果能够拥有善于从纷纭复杂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或有创意的问题的能力,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这里,所谓“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至少是指:一是提出的问题要显示出深刻的思维力度,而不应是肤浅的,流于形式的;二是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材料的主题,具有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的可能;三是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不是无原则的生编硬凑,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等等。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项要求,我们在《说明》的“题型示例”中特意提供了一道相关的题目(见题型示例第12题),供参考。
  本考核目标的最后一项具体要求,也是针对综合性试题而言的。所谓“综合运用”,是一个原则性的提法,在测试当中,试题对此会有特定的具体指向和范围要求。因此,“综合运用”首先要根据试题的要求来确定综合的方向和程度,应当也必须给作答留有展开和发挥的空间,引导和鼓励考生作答的创造性。还有一点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即:虽然我们鼓励和倡导考生在论证和探讨问题时,要“体现出创新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对问题要力求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评判,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与此同时,又要务必注意强调把握和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于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仅有各学科独立的单科考试大纲,并没有制定“文综/理综”等综合性科目的考试大纲,所以,我们不能把制定的、历史和地理三科的单科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及要求,简单地拿来与山东省的“文科综合”科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进行机械对应。山东省“文科综合”科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表述,是在有机整合了以上三科考试大纲的相关目标和要求之后,按照“文综”科目的特殊要求而重新制定的。尽管两者相比,在考核目标和要求的
  具体表述上存在诸多明显的差别,但在山东省“文科综合”科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中,却已经完全包容了制定的、历史和地理三科的单科考试大纲的有关考核目标及要求的基本内涵。
  (二)考试范围
  在文综科目的“考试范围”中,该考试科目所包含的、历史、地理三科,均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综”科目所包含的、历史、地理三科的必考内容中,学科除了“经济生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还包括年度间的重要时事内容;而地理学科除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鉴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还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据考试中心关于“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的指导精神,山东省2007年的高考“文综”科目的选考内容范围,与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模块相比,做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历史、地理三科共保留了8个选修课程模块,作为选考内容。具体为:学科为“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历史学科的选考范围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地理学科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对以上规定,可能有些高中学校和考生会质疑:本来我们开设或所选学的模块要比列入考试范围的多,这样一来我们多开设和选学了的内容岂不是做了“无用功”?我们认为,事实上恰恰相反。仅就“文综”科目所包含的、历史、地理三科来看,它们的选修课程模块内容,基本都是在其必修课程模块基础上的专题化拓展和延伸,所以,如果考生平时选修的内容更多,它不仅不会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深化理解、掌握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内容,反而具有积极帮助和促进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规定,仅仅是针对2007年高考而言的,对此,将来还可能会根据课程实施的进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进一步做出调整、变通。所以,上述规定对于目前在校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未来的高考来讲,并不具有指导意义。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以上所列举的“文综”科目所涉及的个别学科因特殊性要求,而在考试模块的规定上有所变通,或基于考试的需要而在某些逻辑次序(如历史)上有所调整之外,所有列入考试命题范围的具体知识内容,均是严格按照颁布的、历史、地理三科《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等指导性文件的有关规定而制定的,不存在与之不一致的问题。
  三、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文综科目《考试说明》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分为“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两部分。其中,在“考试形式”中明确规定:文科综合考试科目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240分”。在“试卷结构”中,则有这样几点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是关于“必做题”部分。《说明》规定:“必考题部分全部根据、历史和地理的必考内容命题。其中,必考题的分值比重约占36%,地理、历史必考题的分值比重分别约占32%。”学科的分值比重要略高于地理和历史两个学科,因为高中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为4个,而地理、历史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则分别都是3个。作为综合性考试科目,在试卷结构设计的整体考虑上,就必然应当对此有所体现才合理;但另一方面,考虑到文综试卷中各科内容如果存在较大的失衡状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测试的整体效度和信度等问题,所以,对学科必考题分值比重的提高,在试卷中还是很有限的,基本上可以说还只是象征性的。
  二是关于“选做题”部分。在文综试卷的第ii卷中,将首次新增加占一定比重的“选做题”部分。《说明》明确规定:该部分将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即“凡列入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命题范围的每个选考模块内容均单独命制1道题目,每道题目的分值均为10分。要求每位考生在不得出现学科零选择的前提下从中任意选做3道题目,不按规定选做者,将根据所选科目的题号先后顺序,按有关规定判卷。所有选考题均不跨学科或跨选考模块命题。”
  从《说明》的“考试范围”的有关规定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列入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命题范围的选考模块共有8个,而由于规定“每个选考模块内容均单独命制1道题目”,这也就意味着在整个文综试卷的选做题部分,将会命制相对均衡、等值的8道题目,供考生自行选做。作为尝试性改革探索的第一步,在2007年度高考“文综”科目考试中,考生对于选做题部分所拥有的自主选择权还是有限度的,即“要求每位考生在不得出现学科零选择的前提下从中任意选做3道题目”。换言之,也就是每位考生都必须从、历史、地理三个科目领域的题目中,确保各选做1道,而不能将所选做的3道题目全部从某一个学科或某两个学科领域之内进行选择。《说明》明确指出,“不按规定选做者,将根据所选科目的题号先后顺序,按有关规定判卷”。这一点,在后面的“参考试卷”中的“注意事项”里,给出了更为详细地说明,即:“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必须从、历史、地理三科中各选1道试题作答。不按规定选做者,阅卷时将根据所选科目题号的先后顺序,只判最前面的1道题,其他作答的题目无效。”这一点,作为广大考生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记心中。
  选考题会不会出现跨学科或跨选考模块内容的题目呢?对此,《说明》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复:“所有选考题均不跨学科或跨选考模块命题”。此外,《说明》还对试卷中的分值划分,做了具体规定,即:“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分值为4分,共100分;第ii卷分值为140分。其中,第ii卷的必考题部分共4小题,分值共110分。选考题部分每位考生限选3题,共30分。每位考生的卷面答题总量为32道题目。”可见,尽管试卷中增加了“选考题”部分,但试卷的整体长度与过去相比,并未增加多少。这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的心理压力和保证答卷质量,都是有益的。
  四、“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文综科目《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为“题型示例”,共列举了14道不同命题形式的典型例题。从题目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它们都不再是对某个版本的教材的简单照搬或变相照搬,而是都在“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范围内,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了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提出“新问题”而设计的。很明显,这些题目透射出了一种很强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特点、新气象;同时,这些题目都具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应具备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说明》的“题型示例”中首次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如,示例第8题、第11题),与传统的文综试题相比,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创新与突破。“示例”第14题则是一道跨学科综合类型的题目,它除了体现出了“综合性”考试的基本特点之外,在背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还体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山东地方性特色。这一点,也是应当引起大家注意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说明》中所列的“题型示例”,均是对整个“文科综合”考试科目试卷中可能出现的试题形式而言的例子,所以,考生绝对不可以按某个学科“对号入座”!如,在示例中以学科为背景设计的题目形式,在历史、地理学科中也完全可能同样出现,反之亦然。同时,这些不同特点的题目样式,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在2007年的高考试卷中一次性的全部出现,它们代表的仅仅是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但是,从考生备考的角度来讲,对于示例中出现的各种题型样式,却都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和把握,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最后,《说明》的第五部分为“参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它比较完整的向考生展示了2007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文综”科目的试卷基本样式。但是,所谓“参考试卷”只是为考生了解新高考,以及将来的命题者提供的一个参考样本,并不意味着将来的高考真题就会完全据此“照葫芦画瓢”。譬如,在选做题部分中,这份“参考试卷”中的两道选做题和三道历史选做题每题均设计了2问,而另外三道地理选做题每题均设计了3问,而将来在命制高考真题时,各科设问的数量则未必一定会如此对应。当然,不论是设2问还是设3问,都会注意保持同一学科内的各道选做题在难度、要求等方面力求均衡、等值,这一原则是不会违背的。
  另外,为了逐步向完全进行网上阅卷的方式过渡,山东省2007年高考“文综”科目的考生,在答题时将不再在试卷上直接作答。即,“第i卷”各题要求全部在“答题卡”上对应涂抹作答,“第ii卷”各题则要求全部在特制的“答题纸”上作答。为此,在“参考试卷”的后面,附有一份第ii卷的专用答题纸样式,考生备考时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