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2012末日”情结

2019-11-26 10:59:22

2012年,末世情结泛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听过玛雅、黑洞、中微子这些名词,半真半假地担忧过哪一颗小行星这次将成为人类终结者。
  
  当然,到了现在,似乎是时候可以撒花庆祝了。所有人心里都已知道那些传言并不靠谱——世界不会在两天后毁灭,地磁不会瞬间倒转,2013年太阳的光辉也不会因无端恐惧而延迟半秒。末日的谎言虽然被现实击碎,但有一些“末日问题”却依然真实的存在着。
  
  在传闻中那个所谓人类一起玩完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南京一位女高工因为笃信末日将临,背着家人欲将房子抵押的上百万元捐献给失学儿童;110接警中心频频接到诸如“马上就要世界末日,我不想活了”之类的来电;网络上“玛雅体”和“末日心愿”走红;成都郊区人民也因为听说世界末日要连黑3天,疯狂抢购白蜡烛……
  
  ————“末日”由来————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2012世界末日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最古老的末日预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地区)的亚述人,在泥碑上记述了世界末日,碑文上写道:“我们的地球在今后将衰落。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将迅速走向灭亡。”
  
  而公元970年3月25日,洛塔林王朝(地处欧洲西北部地区)的算士们认为他们在《》中发现了证据,于是散布“公元1000年是世界末日”的言论,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恐慌。在此之后,各种版本的末日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最终,总是以什么都没发生而告终。
  
  1993年,乌克兰基辅兄弟教会预言人类大劫难的到来,并组织信徒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这一刻,结果那天什么也没有发生。9天以后,他们再次做出同样的预言,举行了同样隆重的仪式,引起不少人围观,结果还是什么也没发生,最终以闹剧收场。
  
  1999年,有人称16世纪法国预言家诺查丹马斯在《诸世纪》中曾预言“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意味着当年7月将是世界末日,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结果人们还不是迎来了那一年的8月。
  
  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10名成员组成一个名为“家庭电台牧师团”的组织,该组织的负责人哈罗德·康平曾做出预言:将在2011年5月21日下午6时第二次来到人间,人类将面对世界末日,即“审判日”。当然,事实证明,圣子“失了约”,那一天注定成为平凡的一天。
  
  ————“末日”流传————
  
  或与宗教和文明周期观念有关
  
  纵观所有的末日预言,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是从西方流传出来的,其中原因何在呢?
  
  这可能与他们的宗教不无关系。西方学者一再阐明,“末世”的提法直接源于《》。其原因在于,与东方文明相反,《》创造了时间有始有终的概念。这种时间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包括西方非宗教群体的思想发展。《》之《创世纪》叙述的是人类起源,其各种末世故事着重描写的是世界的终结;而《》之《启示录》则预示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将要发生的、多为悲剧性的事件。其终局是人们熟悉的所谓“最后审判”,上帝将终止历史的运行,并根据每个人的作为将他们一一审判。它也是西方文化中关于世界末日预言的一个重要源头。
  
  此外,西方人和中国人看待文明的观念有所不同。科学史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指出,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一直以来被灌输的都是社会无限进步的图景,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总是呈线性的不断发展前进——“昨天比前天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而西方人习惯于接受文明是要衰落和毁灭的。当他们研究历史上曾经如日中天的那些帝国的时候,比如罗马帝国、埃及王朝,看到的都是文明一次次繁荣了又毁灭,再重新繁荣又再毁灭。因此在他们的意识里会普遍认为文明具有周期性。
  
  ————“末日”情结————
  
  灾难记忆、未知恐惧等是其土壤
  
  总有人预言末日,也总有人相信末日,似乎很多人都有“末日情结”,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说,无论是《》里的大洪水,还是上古传说中的女娲补天,这些宗教经典和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类曾经遭遇过的大灾难,无不体现了人类对于灾难记忆的传承。
  
  而生存是人类的终极问题,人类对于大灾难的记忆总是非常深刻的,因为这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当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或某些偶然特殊事件发生时,特别是当发现某些与灾难有关的考古证据、天文现象的时候,就会激活群体的灾难记忆,引发人们对大的自然灾难的恐惧情绪,使人更加相信《》中的末日审判或经典中的末法时代的说法,从而导致末日预言的产生与传播。
  
  另外,随着天文学的发展,我们了解了地球和月球,发现我们只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当对太阳系有所了解,却发现我们只是银河系中的一粒微尘。科学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带来了更多未知。随着人们探索领域的不断扩大,未知的领域也相应增大,这时候就会对未来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人类的焦虑与恐慌情绪,使末日预言的产生有了土壤,因为人们总希望能够预测未来,以增强对未来的控制力。
  
  人类30万年左右的历史和宇宙的历史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前途如何,因此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同时,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不可测,也使我们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祝卓宏说,这些“不可知”和“不可测”就会导致人们对某些末日预言感到恐惧,越是恐惧,越是更加敏感地选择性关注负性的危险信息。在负性情绪下,人类大脑的觉察能力会降低,因此,我们头脑里的负性语言特别是预期性语言就会与可能的事实建立密切联系,产生认知融合现象,让我们无法区分想法与事实。就如同走夜路,心里越是害怕,越会想“会不会有鬼”,越这样想,就越会紧张害怕。这样便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害怕,越会关注末日预言,越关注,越会当真。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表示,一些末日预言总是选择披着科学的外衣出现,就更容易使人相信。比如这一次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若干版本,无论是磁极反转、冬至连珠,还是小行星撞击,都是以科学为依据衍生出来的谣言。
  
  此外,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媒体似乎也“功不可没”。
  
  1881年,一名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哈雷彗星的彗尾包含致命气体氰。所以当1910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一些人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将被这种气体毒死。当时《》以及其他报纸对可能发生的可怕一幕进行了预测。他们的这种报道最终将恐怖的阴云吹遍整个美国,同时让美国以外的人们陷入恐慌之中。直到科学家站出来辟谣,事情才最终得以平息。
  
  李竞指出,100多年后的今天,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从网络上充斥着“2012世界末日生存手册”“盘点2012中国十佳避难城市”“当十二星座遇到世界末日”等末日话题,就不难看出媒体在末日猜想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末日”意义————
  
  如镜般折射人生真谛和内心真爱
  
  “末日情结并非一无是处,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也能让我们看清自己心里真爱的是什么。”祝卓宏说。
  
  以“请问玛雅人靠谱吗?要是靠谱我就……”开头的“玛雅体”以及“末日愿望”在网络上的走红,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祝卓宏认为,这是人们在反思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末日预言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与网络上网友吐槽调侃“余生”规划不同,有些人真的因为担忧末日而寝食难安。“‘杞人忧天’这个成语说的是杞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这说明2000多年前就有人得了‘末日恐惧症’。”祝卓宏说,如果你患上了“末日恐惧症”,内心恐慌不安时,应该有意识地浏览一些相关科普文章,多获取正面信息,少关注负面信息。正如列子所言:“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我们既要接纳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事万物的无常性,还要坚信人类的爱与智慧。把末日的传说只当作传说,把《2012》只当作电影,把内心的担心只当作想法,多和家人好友交流沟通眼下的生活,多接触现实世界中的美好一面。“我相信12月21那天会有更多人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一起度过,更多人会在12月22日早晨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更多人会对末日预言传说有更强的心理免疫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末日预言似乎又做了一件好事。
  
  “关于末日的预言,2012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李竞说,今后这种末日预言一定还会有,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增加识别能力,看破所谓世界末日的真像。(记者陈萌)《科技日报》(2012-12-19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