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

2019-12-08 18:33:35

  网络媒介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就业、生活娱乐、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平台和助手。同时也要看到,在网络世界里,海量信息的良莠不齐、渲染暴力和色情的网络游戏、低级庸俗的网上聊天等,使社会阅历浅、自控能力较弱、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往往瑕瑜不分,误入歧途。正如一位“法官妈妈”所说,孩子们在网络的大海中犹如一叶小舟,提高网络素养、提高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才不会触礁;家长和老师宛如明亮的灯塔指引着孩子们的航向,帮助孩子们在网络的海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能力,让孩子们乘风破浪,早日到达胜利的终点。

  一、网络素养的内涵及学科标准

  网络素养指的是人的基本素养中的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其中未成年人也应具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网络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三是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教学实施要求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在课程内容中的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要求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提高抗诱惑能力。要求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提高关心社会的兴趣,增进情感,形成亲社会行为。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网络素养,才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积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综观各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特性的不成熟。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较弱,常常会在网络媒介上观看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中。青少年逆反心理较强,家庭、学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黄、暴、邪”是当今网络媒介亚文化中对青少年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二)家庭、学校管理教育方式的滞后性。在社会上,黑网吧、违规操作的网吧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络媒介内容不健康,导致青少年沉迷其中。现行教育无论在内容、手段、方式上与滚滚而来的网络浪潮相比存在滞后性或不足。有的教师强行制止学生上网反而会激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而不加任何限制。一旦出现问题时,又强行将孩子与其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影响,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

  (三)网络媒介控制手段不健全。网络媒介的虚拟性、隐蔽性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网络媒介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法律制度显得无能为力。随着网络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我国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法制观念还很淡薄。①

  三、对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设想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媒体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来源②。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很好的资源,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身边的诱惑》、《追求高雅生活》、《身边的侵害》、《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炼就一双“慧眼”》等,在这些课文中,有的是直接教育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比如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有的是告诉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和价值观面对媒体,如防范身边的网络侵害、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隐私、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不要沉迷于网吧,等等。思想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认真挖掘这些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主体——教师的网络素养,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要提高网络素养和教学水平,掌握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知识和方式,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必要的网络媒介知识。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中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创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网络媒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传媒素养才能提高。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寻找信息,让学生解决自己探求的问题。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以便真实地认识、了解网络媒介及其传播的特点等;教师必须时时鼓励学生怀疑、批判、重新审视网络媒介信息和信息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形成逆向、反思、批判及立体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促使学生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网络媒介对自己的影响,从而从自身的感受入手辨析其不同的符号作用;由于网络传媒信息的多样化、大量化、复杂化和多变性特征,传媒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地试误中才能形成。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程中,适时地引入网络媒介利弊辩论、网络提交课后作业、网络存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优势的运用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四)增强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与网络媒介对话。中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网络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让学生动手搜集处理媒介信息,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与媒体对话是网络素养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信息社会,每个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具有相当丰富的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甚至许多时候学生的经验比老师更加前卫和多元化。思想品德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与网络媒介的交往状况,从中找出需要探讨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再现这些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与媒体对话。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取以下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利用课程主题探究,学生自己网络上收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进行展示。例如,探究主题《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生从网络上收集了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消费现状、消费的陷阱、商品信息的辨认方法、方法等,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图文并茂。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一方面养成了关心生活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网络媒介资料为我所用,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与媒体对话。二是让学生自办“电子报”。网络报纸,特别是《广州日报》电子版,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绝大多数人只有读电子报的经验,没有办电子报的经验。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编辑报纸,通过主编、编辑、记者等身份的亲身实践,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网络媒体编者与读者的心灵互动,知道网络媒体的价值和选择网络媒体信息的途径。学生搜集和选择有效网络媒体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的吸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