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课中的情境式教学法

2019-12-08 18:53:30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应树立“大”的观念,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面向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笔者在课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情境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㈠.设计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来说,巧妙的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是至关重要的。
  情境式教学的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课型和具体内容而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⒈过渡式导入,即在总结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⒉故事式导入。即选择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设疑导入。

  ⒊漫画式导入。即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自己创作对所学内容有启发意义的漫画导入新课

  ⒋此外还有诗词式导入,歌曲、音乐式导入等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㈡.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 是课堂教学的铺垫。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情境式教学提倡应该使学生在一定背景、情境下进行学习,即从教学需要入手,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思想可中,可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如用语言描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小品塑造情境,用录像创设情境,把思想课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实用化,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场景,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有感想发,从而为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便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㈢.以情境为载体,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情境式教学法主张由老师主持,每个学生既是嘉宾,又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全程参与到活动和讨论中。构建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互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学的中心不在于教师,而应在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了使讨论活动收到成效,讨论题和活动的设置应中心明确,难以适度,要有启发性、针对性,最好是选择教材中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讨论和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师生对话、邻座同学的小组交流、辩论式、专家论谈式、做游戏、写一写 、说一说、表演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 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深化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讨论中学生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投入程度,尤其可以改变后进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引起观念的更新。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㈣ 结课的艺术性,画龙点睛。

  一堂精彩的课,不能虎头蛇尾,结课的艺术性,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回味,给人启发。采用何种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总结式结课。即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

  2.悬念式结课。即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但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例证式结课。即引导学生举一些自己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现成事例巩固所学的概念和原理。

  此外还有 练习式结课和 感想式结课等。

  综上,情境式教学法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切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努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