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探析

2019-11-25 18:17:45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学活动自身的局限性
  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地理学科在实施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材的局限性。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安排,但是很多活动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的,这类活动实施的难度较大,还有很多活动并不适合当地的教学现状,导致这些教学活动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活动占用的精力较多。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优化设计,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活动设计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此外,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需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教学活动体系尚未成熟。在教学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尽管已经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但是缺少相关的具体实践方法指导,教学活动体系仍不成熟,使很多教师缺少对教学活动的客观性认识,使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规范性和流程性,无法真正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
  2.地理教学活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多样性、趣味性与启发性。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多以传统的小组讨论及合作学习为主,长期以此来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也愈发突出。而很多学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仍以教师为主体,未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等,实际的教学活动仍存在缺少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活动很难实现其原有的价值。三是资源利用不充分。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及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周围的教学资源,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丰富课堂,开展学生眼界,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而很多高中的地理课堂上缺少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并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四是过分追求活动形式。很多教师为了刻意追求教学效果,将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通过教学活动展现出来,但由于缺少正确的教学思想,导致这些教学活动多流于形式,缺少真正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还导致很多学生对这类乏味的教学活动失去参与的兴趣。
  二、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实施原则
  1.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单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需要帮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到教学方式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过程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好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2.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能否灵活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积极性,不仅要靠灵活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多样的组织形式。从学科的内容上看,高中地理不仅包括自然地理,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的教学要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从教学方式上看,地理教学活动既可以在校内开展,也可以从校外开展,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不断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这种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愈加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课堂上,还是教学活动中,都要将学生作为主要的教学对象,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塑造良好的情感价值观。总之,教学活动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模式,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向及传播模式,让学生站在“台前”充分地展现自己,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而教师应该在“幕后”做好有力的指导,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4.教学相长的互动性
  单向的知识传输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可以通过提升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一个相对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下,更能在教学探讨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在探究式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从而在教学设计中更有针对性与指导性,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1.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1)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高中生来说,专业的理论知识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更能为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包括地理位置与分布、人与关系及地理事物特征等内容。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对这些理论知识做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案例1: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第一,在帮助学生了解各气候类型、分布位置及形态特征等基本信息之后,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能够活学活用。第二,通过之前所学的知识,如气压带及风带等,尝试让学生分析气候分布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等,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这种因果分析的方法。第三,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各气候类型对当地的环境及地理条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第四,在探究以上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梳理,并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2)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积累,更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里的应用能力既包括空间定位能力、觉察能力及描述能力,还包括对知识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整合能力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案例2:在《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这一教学活动中,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完成所要求的相关任务,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明确好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问题的处理能力为目标。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条件,以保证土地利用率为根本目标,从旅游、发电、航运及效益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整合,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及分析能力。第三,根据现有的环境条件,以其中任意要素为中心,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预测其它要素的变化趋势,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以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能力及解决能力。
  2.提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1)辅助型教学活动
  这一类的教学活动是以高中地理教材为依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延伸及补充,通过对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使各知识点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在辅助型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各项知识点与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相关联,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其次,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要进行适当的总结,以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案例3:在讲授《大气环境》(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中“热力环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辅助型教学活动:第一,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热力环流的原理、形成的过程等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将“海陆风”作为热力环流的补充内容进行讲解。第二,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之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带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如“城市热岛”和“山谷风”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材料分析型教学活动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多存在“阅读”等辅助栏目,这部分的内容不仅综合性较强,还具有涉猎面广等特点。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部分的教学资料,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解决材料中设定的相关问题。案例4:在《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的相关内容,通过了解不同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归纳出现阶段工业发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因素,及各因素所具有的限制作用等。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并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逐渐完善该体系,实现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积累逐渐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3)动手操作型教学活动
  这一类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地理技能,能够按照教学活动的相关要求,完成对教具的制作和演示工作。该教学活动不仅包括教具演示,还包括实验操作、模型制作等活动,在丰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点评,对于不足之处要给与有效的指导,对于创新性活动进行鼓励和表扬。案例5:在进行《地球的运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动手演示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地球运动状态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回顾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地球公转、自转等相关内容。并对活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一定的讲解和说明,然后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讨演示的方式、用具等,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地球运动的演示。教师需要充当评委的角色,对学生的演示成果(包括演示是否正确、设计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良等方面)进行点评。在整个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针对活动中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并利用自己的教具进行一次完整的展示,以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
  (4)社会调查型教学活动
  社会调查型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较强,在整个活动中需要将调查的过程及对调查结果的表达方式作为整个活动的核心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调查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所要调查的主题进行探讨,包括调查的方向、调查的方法及调查的具体目标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根据调查的结果,对调查目标及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在调查之后,需要帮助学生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出调查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能力。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校地理教学活动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话题,虽然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但是随着教学水平及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以及人们对教学活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终会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