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相约“低碳”

2019-11-08 22:16:58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含义又引伸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如种树;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减少开私家车的时间;坚持爬楼梯少坐电梯等等,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最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越来越遭到恶化,导致的结果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就有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海地地震、东北地区雪灾和智利、日本特大地震等等。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养成习惯做一个过低碳生活的人,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做科学的使者,努力发挥《科学》这门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低碳生活的点滴渗透到科学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教会学生科学的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更能学会并做到科学的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对“低碳教育”的概念界定

  低碳教育是中小学生教育家于新春在2009年底提出的教育新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倡导建立和谐高效的教育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排斥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度损耗性关切,从而促使个性化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它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将“低碳生活”的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去。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所用的学习用具是否符合低碳标准,是否使用甚至随手丢弃塑料材质的学习用品,从而造成垃圾污染。第二层次是将“低耗、高效、优质”的低碳教育理念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以低碳教育理念与标准来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并以此进行多样化的评价研究,从而构建和谐的低碳教育体系。

  本文中的“低碳教育”特指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对学生进行“低碳”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节能减碳”知识,更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打造低碳生活。

  二、低碳教育现状调查

  我们向七、八、九年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各60份,共180份,以了解他们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表1:

  

  表2:

  

  表3:

  

  表4:

  

  三、低碳教育现状分析

  分析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学生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低碳生活的了解度低。表1显示对“低碳生活”了解的学生只有40%。表2显示知道低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27.8%。

  2、对低碳生活的关注度低。平时注意节约水电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难降解物品,就是低碳生活的一种表现,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能够做到的只占7.8%左右,严重缺乏环保节约意识,对低碳生活的关注度很低。

  3、对低碳生活的支持度低。从表4中可以看出,希望自己多为节能环保事业做贡献的学生只有60%左右。说明大家对低碳生活的支持度还不高。

  另外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显示了教育的功能。

  四、科学课堂内渗透低碳教育

  1、 教学内容中渗透低碳教育

  在科学七—九年级的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低碳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抓住每次教学机会深化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例如在八年级教材中就有介绍“温室效应”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和小游戏,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动物迁徙、冰山融化、生态环境遭破坏等带来的严重后果。并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共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学习九上《食物与摄食》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最喜欢吃什么?班里许多同学说喜欢“吃肉”,于是我又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温室效应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对自然环境有没有好处?另外还渗透了九下《人的健康与环境》这一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学生明白多吃肉既不有利于环境保护更不利于身体健康。因为少吃荤可以减少家禽家畜的饲养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教育学生尽量做到不购买包装繁杂的食品,不用一次性碗筷和杯子,在饭店吃饭对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

  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实施渗透,低碳意识就会像绵绵细雨滋润万物一样渗入学生的心房。

  2、 习题辅导中渗透低碳教育

  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习题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惊叹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树立节能意识。如让学生设计制备某种材料的方法,然后从无污染或低排放的“绿色”新工艺角度让学生讨论各种制备方法的优劣。又如在学完“电能”的内容后,教师可通过宣传“改变灯泡,你就改变了世界”设计一道题目。节能灯比白炽灯节电70%-80%;寿命长达8000-10000小时,是白炽灯的8-10倍;有多种光色可以选择,替换也方便。如果中国每个家庭都能使用节能灯,以每天使用4小时、中国人均使用一支节能灯共13亿支计算,一年可节电930亿度,比中国目前在建设的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的年规划发电总量还要多。另外还可围绕“及时关电器设备、随手关水龙头、多乘公交车、地球一小时、峰谷电等” 题材设计一些富有新意的题目来默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实验操作中渗透低碳教育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几乎每节新课的教学中都会有各种实验,而这些实验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操作中,从各个方面来渗透低碳意识。

  (1)在实验基本操作中落实低碳行为,要求学生做到:用药要节约,防止浪费、污染,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能循环使用的药品尽量循环使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留固体还可以用作花、草的化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污染空气。

  (2)在实验设计方面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实验设计更能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理念:实验步骤简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节省能源,减少污染。低碳环保呼唤微型实验,所以鼓励学生多设计微型实验,如简易实验、点滴板实验等。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验材料尽可能用自己搜集起来的废弃材料。如在制取H2实验中,Zn可用废电池中的锌代替;做Cu与AgNO3反应的实验时,可利用废电线中的铜来做。我国物理学家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的主张。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也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受到直观的环保教育。

  4、教学手段中渗透低碳教育

  这些年随着教育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变得十分普遍,看着教室里这些先进的设备让人欢喜也让人忧,高兴的是这些设备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使大量难以在课堂上完成的科学任务通过视频的方式变得更加直观,然而静下来计算一下教室里这些设备的运转每天排放出的碳是十分惊人的。因此,可以不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我是坚决不用,在学习电学知识的时候,我就教育学生用合理的方法最大限度的节约用电,不仅节约开支还减少碳的排放,比如无论电视电脑的音量在能够听到的前提下尽量开的轻点,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在不用的情况下一律切断电源绝不处于待机状态。

  5、“低碳课堂”中渗透低碳教育

  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首先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必须是“低碳”

  的,否则会自相矛盾。何为“低碳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低碳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克服“华而不实”的弊病,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高效的教学设计,或许特级教师杨九俊老师“洗课”的观点值得借鉴。“淘尽黄沙始见金”,“洗课”就是化繁为简,提炼课的含金量。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洗”目标,从众多的目标中精心筛选最重要的、可以保留下来的目标,目标可以不一定大,但一定要具体,一节课若能扎扎实实地解决两三个问题就可以了。二“洗”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把那些讲不清的内容删除、讲了对学生无益的内容删除,让教学内容切实贴近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三“洗”时间,“洗”去一些废话、大话、口头禅,节约时间,合理安排。教师要正确处理“精讲”与“精练”的关系,科学分配学生操练的时间。最后“洗”形式,“洗”去表演的成份,重视课的实质,一切教学辅助材料包括课件、教具、学具等,应为教学起“烘托”、“渲染”作用,该省的要省、能简化的可简化。这样“洗”出来的课就是“低碳”的课。

  总之,“低碳”不是一个时髦的词语,“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环境更优美,家庭开销更少,不仅减轻自身的压力,也减轻了地球的压力。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一定可以成为低碳一族、环保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