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早期教育误区多
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开始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们在孩子几个月大时,就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类早期教育中心,让孩子过起“学堂生涯”,期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一些年轻妈妈则出于事业的考虑而不能兼顾孩子,把孩子全盘托付给奶奶或外婆抚育,自己好像成了“局外人”。
究竟该怎样肩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这对年轻的妈妈们来说,还真得好好补上一课。
把孩子教育推给“学堂”
个案
洋洋才6个月大,却已经由妈妈抱着在“学堂”里上课了。洋洋的妈妈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从洋洋出生那天起,她就决定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孩子。所以,当从网上得知早教中心这一新概念后,就毫不犹豫前去给洋洋报了名。
这是一家据说从国外引进的早教中心,每一节45分钟的课,要收费208元。但为了孩子的前途,洋洋妈妈硬是花了1万多元,给洋洋制订了一系列“学习计划”。
洋洋的妈妈为了事业,在洋洋4个月大的时候重返工作岗位。因为工作忙,妈妈很少和洋洋一起说话、一起玩耍。家里雇了两位保姆,每天,洋洋的大部分时间都和保姆在一起。所以,妈妈觉得每周六能陪洋洋一起去早教中心上课,也算是一次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每周六上午9点,妈妈抱着洋洋准时来到早教中心。和着音乐,一会儿拍拍手,一会儿踢踢腿,还听老师讲养育的常识。洋洋妈妈觉得,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上课,孩子的教育大事就都可以交给老师了。可一段时间下来,她发现,洋洋并不比同龄的孩子来得更聪明,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也没有养成。花了那么多钱,却没有收到相应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点评
其实对0~3岁的孩子来说,教育的根本是“在生活中教育”。也就是说,吃饭是一种教育,睡觉是一种教育,玩也是一种教育。洋洋妈妈以为给孩子“上课”,才是最正规的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误区。早期教育没有捷径可走,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才是年轻妈妈们应该做的。
关于早教中心,上课的内容更多的不应该是针对孩子,而是针对家长。而家长把从早教中心学到的育儿知识,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精心呵护全包办
个案
亮亮的妈妈特别重视早期教育,在怀孕6个月时,她就辞职回家,翻阅了大量有关的书籍。亮亮出生后,妈妈拒绝了外婆要来帮忙的请求,坚持由自己亲自带孩子。
妈妈很细心,所以对亮亮也是呵护有加。亮亮吃的奶粉都是妈妈自己调好,温度适中,再端到亮亮嘴边;亮亮学走路时,妈妈紧张地在一旁盯着,一有危险马上“挺身而出”;亮亮的玩具都是最安全的,每天妈妈还用酒精全部消毒一遍;亮亮吃的饭菜就更精细了,全部切得细细的,每天都有专门的菜谱……她相信,经过自己的精心养育,亮亮一定能在各方面超过同龄的孩子。
可是事情并非如此。别的孩子会自己喝水了,可亮亮不会;别的孩子走路很稳健了,可亮亮还常常要妈妈抱;别的孩子会拿着小勺自己吃饭了,可亮亮还要妈妈喂。她很困惑:我这么做,究竟错在哪里呢?
点评
有时候,妈妈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妈妈的认真和细心,会限制孩子的感觉功能和组织功能,造成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妈妈的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妈妈成了“局外人”
个案
自从佳依出生后,妈妈觉得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每天,忙里忙外,全都是围着女儿在转。而且,生活好像乱了套:一会儿,好不容易给孩子穿上的尿布散了架;一会儿,急匆匆冲泡的奶粉不小心烫了佳依……不得已,妈妈把佳依送到了外婆家。
这对外婆来说正好是求之不得。外婆刚退休,她把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到外孙女身上,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为了让孩子睡好觉,外婆两个小时就这样抱着孩子睡;怕孩子冻着,到春天了佳依还穿着厚厚的棉衣;孩子吃饭时,外婆更是使出“十八般武艺”,连哄带骗。
开始的时候,妈妈每天晚上到外婆家去看佳依,陪孩子玩一会儿。到后来,妈妈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反正有外婆带,妈妈又可以放心地过自己的生活了。
到孩子两周岁的时候,佳依还不会说话,走路摇摇晃晃,胆子特别小。妈妈开始担心了,又把佳依接回了自己家。可是,佳依不停地哭闹,要到外婆家住。而且妈妈发现,要矫正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真是太难了。
点评
年轻父母在孩子0~3岁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可是据一些幼儿园调查显示,目前,有85%以上的婴幼儿由老人或保姆带养。祖辈或保姆照看婴幼儿,往往偏重于满足其吃饱穿暖之类的生理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
年轻父母在教养宝宝时通常更大胆、更积极,更易于与宝宝交流。而宝宝也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进而在自我控制、自信心、言语等方面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