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可以说“不”!

2019-11-27 21:25:46

  孩子,你可以说“不”!

  文|郑可菜

  我和我任教的高三学生约定,月考结束后看《楚门世界》稍作放松,但因为台风“菲特”来袭,考试一结束,学生即刻回家,这个期待了近一个月的约定因为人力不可挡的因素无法践行,只能遗憾,这本无可厚非。2013年10月7日下午学生蹚水返校来晚自修,窗外狂风暴雨,大多数人无心学习,却没有一个人提议看那错过的《楚门世界》。因为,没有一个学生,会对那个惯常的要做题、要安静的晚自修说“不,这个大考刚完台风天的晚上,我无法静心学习,我想……”

  无独有偶,我同事也亲历一段如谎言般的真实经历,因为任教的班级多,各班教学进度不一致,在某一个班几近下课时,才有学生说,“老师,这个内容上节课讲过......”可以想见,老师惊愕之后的抓狂和学生满怀善意的“坏笑”。当然,这是极个例,我愿怀着深深爱意来揣测学生:顾念提醒老师会让老师发糗、愿意再巩固一次这个艰深的内容……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说“不,老师,这个内容讲过……”

  回想起2012年4月,走出听力考场的考生在走廊里怨气冲天“根本听不清楚”“太模糊的语音了!”但为什么,没有人在分分必争的高考听力考试无法听清楚时说:“不,老师,我听不清楚……”

  这,是怎么了?

  典型如楼道标语,见多了“禁止喧哗”,却没有“你可以小步走过、轻声说话”。某种意义上来看,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更多是遵从、听命,而欠缺主体意识的培养“XX的时候,你可以……”特定的情况下,我们鲜有告知我们的孩子,你可以说“不”。教育者基于强势的自上而下的宣讲甚至是威吓,我们见惯了硬邦邦的权威强势的“不”字,随处可见板起面孔凶神恶煞般的禁止、不许、不准,我们的教育里缺少了“当你无心学习的个别晚自修,你可以提议看部经典电影”;“当老师讲错的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质疑,老师不会有嫌隙”;听力考试之前,考前事宜除让学生记得准考证、2B铅笔外,还要叮嘱学生“万一听不清楚,你可以举手示意,我们有备份磁带可以封场重听”……相反,更多的是“晚自修,不准交头接耳”“上课,认真听讲”“考场禁止……”

  当然,相较上世纪,这个时代的孩子很能说“不”,有的不仅说了“不”,而且还做了“不”,大环境使然的泥沙俱下,绝不能一味的肯定。但,教育学生说到底是关注、帮助学生发展,求真求善求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一点敢于说出“不”的骨气。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像英国《小学生守则》那样“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揉进许多的“你可以……”呢?强调义务但也强调权利,这才是公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完全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在校园里波光粼粼、拂柳低垂的河堤边,要是能看到一个牌子上写着“饭后,你可以来这里散步,来欣赏三垟湿地的风光,但请注意安全”,而不是“禁止在河边走”,那该多好啊。

  来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