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写西湖的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有《长恨歌》、《新乐府》、《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822年(长庆二年)七月任杭州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出任苏州刺史,根据其任职经历推算,这首诗歌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诗歌描写了钱塘湖早春惹人喜爱的美景,流露出诗人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之情。
㈠钱塘湖惹人爱的初春美景。白居易扣住“初春”这个特点,通过对静物、动物和植物的描写,表现钱塘湖的春天之美。先看写静物的句子“水面初平云脚低”,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这正是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一个“初”便点出了初春的特点。这一句,写作者所见的远景。我们再看作者写动物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这是一幅欣欣向荣的莺歌燕舞图。作者的描写,紧扣“初春”的特点。作者说“几处”而不说“处处”,说“谁家”而不说“家家”,这是因为还是初春季节,大自然才从寒冬中苏醒过来。作者用“早”修饰“莺”,用“新”修饰“燕”,与“几处”、“谁家”意义上相互照应,表现初春之早、之新、之美。作者写早莺“争暖树”,写新燕“啄春泥”,也都突出了早春特点,突出了早春乍现的喜悦,因为是早春,才有莺争抢向阳暖树的情景,才有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忙碌。这一句,作者写仰望所见之景,从数量、修饰和动作三个角度,表现初春美景的特点。最后,我们看作者写植物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杂乱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这是一幅趋向繁荣的花草图。作者的描写,依然紧扣早春特点。一是表现在对花草的修饰上。作者写“花”用“乱”修饰,早春时节,还未到百花盛开之时,还未见姹紫嫣红之景,花是东一团,西一簇,分布星星点点,品种多而杂乱,正应早春特点。写“草”用“浅”修饰,草还没有长得丰茂,仅仅能没过马蹄。二是表现在对动词的修饰上。作者在“迷人眼”之前用“渐欲”修饰,乱花并未迷人眼,只是“渐欲”“迷人眼”,渐渐地要让人眼迷乱,目不暇接了。在“没马蹄”之前用“才能”修饰,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初春时节草仍很短。这一句,作者写俯视所见,写花草喜人的长势,向荣的趋势。钱塘湖的初春美景,远望湖水与岸齐平,白云低垂,与湖面连成一片,仰望莺争暖树,燕衔春泥,俯视春花迷人,浅草茵茵,实在是惹人喜爱。
㈡钱塘湖的初春美景惹人爱。白居易写钱塘湖的春天美景,既紧扣了“初春”特点,也表现了这里的春天“惹人爱”的一面,在描写之中,流露出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这惹作者喜爱的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不足”的行踪,二是“惹人爱”的美景。先说“行不足”的行踪。诗人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从孤山、贾亭开始,“孤山寺北贾亭西”,一路行来,远看,仰望,俯视,饱览初春美景,到湖东、白堤止,最后诗人在杨柳的绿荫下,恋恋不舍地离去。诗人既将自己的喜悦之情暗含在从“孤山”到“白堤”的行踪中,还用“最爱”和“行不足”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的喜爱。我们再说“惹人爱”的美景。因为喜爱,所以行不足,所以有了长长的旅行。也因为喜爱,才有了饱含深情的描写,才有了在描写之中流露出的惹人爱的喜悦。比如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景象,就呈现了初春乍现的喜悦。又如,写乱花“渐欲迷人眼”,就暗含了一种姹紫嫣红之景即将开遍,西湖即将上演浓妆艳抹之景的兴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有一种低头欣赏马在浅草上行走的轻快与舒心。以上几句,动词“争”、“啄”、“迷”和“没”,皆透着欢快与喜悦,写出春的生机与希冀。而诗人所用的修饰语,比如“几处”、“谁家”、“渐欲”、“才能”等,也透着欣喜与兴奋,而“暖”、“春”、“乱”和“浅”的修饰,则传递着春的温暖与希冀。钱塘湖的初春惹人爱,这惹人爱的钱塘湖春天,让诗人白居易“行不足”,让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绘他的所见所闻。
钱塘湖的初春因为美而惹诗人“最爱”,钱塘湖的初春也因为诗人的赞歌而更加“惹人喜爱”。
2013年10月27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