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虫

2019-11-25 09:30:06

文章作者:刘心武
  
  瑞士有位叫康妮丽娅的女士,从青年时代就有个特殊爱好——画昆虫。
  
  她捉到昆虫后,先将其固定,然后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对之进行放大的水彩写生,一般都放大10倍以上。她画得非常认真,有时为了严格写实地呈现那昆虫的色彩和细须绒毛,一幅画要每天8小时地耗上一周才最后完成。她的昆虫画看上去非常夺目,往往一瞥之间就令人永难忘怀。
  
  有人问她,如今摄影技术那么发达,近年更有数码相机出现,再加上电脑技术,用新锐的手段来表现昆虫岂不是又方便又精确吗?她的回答是,唯有像她那样从容地观察,而且在工笔手绘中渗透进感情,并丝丝缕缕地从心灵深处旋升出哲思,才能表达出昆虫的神奇。她说,大自然赋予昆虫体现色彩与对称之美的使命,尤其是对称上的严格不苟,人类对之在惊叹之余,应产生出对和谐这一伦理境界的敬畏。
  
  那么,她这样画出的昆虫图究竟算科学资料还是艺术作品呢?她反正不靠这个吃饭,任人褒贬。但有一回她画的一组瓢虫壳偶然让一位丝绸商看见了,眼睛顿时一亮,觉得真是非常美丽,就在征得她同意后,拿去印在丝绸制品上,结果大受欢迎;有位歌星还因为率先穿昆虫绸裁成的时装而更加蹿红。于是约她画美丽昆虫以作商品图案的人士接踵而至,康妮丽娅却都谢辞。人家就说:你既然画了它们出来,搁着也是搁着,何不将那份诡奇的美丽让大家分享?康妮丽娅于是拿出一组作品给他们看,一看,全傻了!原来康妮丽娅画的全是丑虫,说丑,还不是某些昆虫自然的形态丑,而是病态的形状:残缺的翅膀、扭曲的触须、褪色的斑点、瞎眼睛、长瘤的身躯、水泡与疮疥……总之,对称被野蛮地打破,和谐不复呈现,令观者瞠目结舌,暗想这可真是位有怪癖的画虫者!
  
  康妮丽娅并非一位有嗜痂之癖的怪人。开始,她偶然接触到怪样的病虫,出于怜惜,把那病体画了下来。后来,她在旅游中发现,哪里的环境保护工作欠缺,那里的昆虫数目就会减少,而苟活的昆虫里因受污染而患病变丑的也就越多。这事态让她心里仿佛有个魔鬼爪子在抓挠。她决定以自己微薄的力量,通过画丑虫,来向环境污染这个恶魔抗争。她自费去了世界上许多地方,包括1986年因核泄露而造成大灾难的切尔诺贝利,到达那里时,她未见昆虫,先看到因核辐射而变了形的树叶,她本来并不画植物,那一次忍不住先含泪画了病叶,后来她费了很大劲,才找到残存的一些昆虫,几乎都是些变态的丑虫。她把从各地搜集来的昆虫标本,带回到苏黎世家里,以大悲悯的情怀,将它们加以工笔描绘。她把同类的健康美虫与病态丑虫加以对比,令人们看了触目惊心。她说,估计因环境污染造成灭绝的昆虫种类是个很大的数字。而且,患病变态的丑虫显然在把它们的病丑遗传给下一代。从昆虫的受害,也折射出人类自己在环境污染中的险恶处境。
  
  眼下虽然人们对康妮丽娅的虫画评价还有争议,一些有识之士却已不再拘泥于概念,把“她的绘画究竟是科学资料还是艺术作品”的问题抛到一边,给予肯定、推荐,因此她的许多昆虫画已经被西方一些高级别的展览活动接受。那些展览既有布置在科学博物馆的,也有布置在艺术博物馆的。许多人认为,她的虫画是意蕴深厚的艺术品,也是警世的洪钟大吕,激赏赞叹。
  
  康妮丽娅对人们怎么评价她的劳作完全无所谓,她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从她的虫画里听到一种发自肺腑的呼唤,那就是:人类啊,善待自然、尊重和谐、拯救自身吧!
  
  【品鉴】
  
  刘心武的文章不以辞采绚丽、意境华美或理趣盎然、富于哲思见长,往往是靠一件件精心选择而又不事雕琢的事件,靠一种质朴无华的语言,靠娓娓道来的叙述去感染读者,打动读者。读他的文章感受到的常常不是文人刻意的煽情,而是一种生活的原生态的震撼。《丑虫》就是一篇具有上述特点的文字。文章讲述了瑞士一位名叫康妮丽娅的女士画虫(而且专画丑虫)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类必须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珍爱自身。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没有忘记处处设伏:康妮丽娅不是科学家,可她为何专对画昆虫有兴趣?今天摄影技术发达,加上电脑技术,用新锐的手段来表现昆虫既方便又精确,可她为何依然沉溺于手工绘制?她的绘画堪称精致的艺术品且有不菲的商业价值,可她为何对接踵而至的商人一一谢辞?在她向商人们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我们才明白:原来康妮丽娅所画的是清一色的呈现出各种残损和病态的丑虫!
  
  答案似已揭晓,却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悬念:康妮丽娅何以只对这些“对称被野蛮地打破,和谐不复呈现,令观者瞠目结舌”的丑虫感兴趣?
  
  随着作者的揭秘,读者心中模糊而又不免有些怪异的康妮丽娅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清晰而高大:她对这些残损的“丑虫”情有独钟并以此为自己绘画的唯一素材,正是希望借此“引起疗救的注意”!因为这些人们眼中的丑类绝大多数乃是人类制造的环境污染而导致的恶果!这些可怜的丑虫的病态的存在便是对人类无言的控诉!
  
  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都是想告诉读者点什么。但如何告诉才能吸引读者,才能让读者易于接受你的观点却大有学问。刘心武先生的这篇散文在谋篇布局上层层设伏、剥茧抽丝的结构方法很值得一学;而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的关爱和悲悯的情怀更让我们欣赏。(来源:语文报高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