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 考生要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9-12-07 14:24:49

浅谈课复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开展,我们也迎来了新课程下的第一次高考。各学科的教师尤其是高三毕业班的教师必须在高考复习中落实高中新课程和高考的双重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09年高考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提出,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命题应遵循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全面体现考试目标与要求,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能力立意”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质要求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根据《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学科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参与、经济、文化生活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参与、经济、文化生活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学生应有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学科的特点来看,注重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高考学科的能力要求在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达到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是实现其它能力的前提。但学生往往在这两种能力上不能过关,从而影响到学生复习的效率,考试中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复习中,有的学生反映自己勤奋努力地积累的大量的基础知识,但是一到解答问题时就茫然了,不知从何下手进行解答,于是就想到哪写到哪,最后解答不全面,逻辑混乱,甚至离题万里。有的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下,解题时思路很清楚,也明白怎么去分析解答问题,但是一到课后要自己去独立思考完成任务时,就感觉没头绪了,没思路,找不准答题的切入点。时间一长,学生会觉自己的科复习效率低下,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会对这一科目的复习失去信心。
  
  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能力方面来看,就是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方面有欠缺,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一方面积累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情景问题获得了一定的信息,但是不能准确的找到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解答问题时很茫然,没方向感。所谓“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考生在获取、解读试题提供的信息后,根据试题创设的情境,在已有知识储备中有针对性地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并将之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去的过程。其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信息迅速地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因此,要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在课的复习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将所积累的知识与情景问题中获取的信息建立准确的有效的联系,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复习中,教师培养学生提高这个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问题做出必要的判断,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有效的联系。
  
  一、课复习重视指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
  
  09年福建高考改革一直强调会平稳推进,让改革者受益,这样就不会考得太难,以免挫伤中学课改的积极性。所以新课改高考更突出考核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正确调动与运用知识,将所积累的知识与情景问题中获取的信息建立准确的有效的联系,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是前提条件。,但高考考查的知识是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一是主干知识;二是知识联系、体系。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并采用在知识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干扰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准确的联系,有的是混淆类似的概念,有的是变通知识的语言表述,有的是转换理解知识的角度及变换知识依存的条件等等。学生要能准确有效地将知识与试题信息建立联系,就必须全面准确的掌握好基础知识。
  
  在课复习中,我们首先根据《考纲》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全面把握基础知识。在微观上,老师要指导学生全面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原理的存在条件与适用范围。在宏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教材知识,要抓住主干,理出线索,搭构框架,建立体系。例:《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这一内容,在微观上学生要明确这个知识点的三层次的内容,定义和目标(是什么),作用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为什么),手段(怎么做),在知识上做到不存在漏洞。在宏观上,将宏观调控与价值规律、市场调节、国家的财政税收、银行的作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模块内的知识进行整合,找到不同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结合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理解我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理解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联系我国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理解宏观调控在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在引导学生复习《文化生活》的知识时,老师从宏观上对整个教材知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整合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其中重点放在“怎么做”,怎么进行文化创新。同时结合福建省文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关注对我省“茶文化”、“闽南文化”、“土楼文化”等有特色的文化,还关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如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发展。
  
  通过这样的复习,老师一方面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注意结合热点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有利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角度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老师既可以指导学生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与内容建立联系时更准确有效,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复习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不同题型,将知识与试题形式建立准确有效的联系。
  
  经过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但并不能保证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还需要对试题及材料有全面的把握。学生拿到试题之后首先是审题目,了解题目类型和要求范围等形式上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准确的有效的联系。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设问方式、不同的角度范围,对知识与试题建立联系的要求是不同,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是不同。因此必须老师在课的复习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了解不同题型的特点和要求,并帮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找出一般地解题思路和要求,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性。
  
  高考试题分为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学生在解答主观题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往往不易找到答题的切入点,不能很好将知识与试题准确的联系起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课的复习教学中设置的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整合不同题型的解法,掌握解题的思路和规律。从题目设置的角度层次来看,命题可分为三大层次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例如:“为什么”层面的题目设问有“原因类”、“意义类”、“影响类”等不同形式,在解答时与知识的对应联系主要体现在知识点中的意义、作用、必要性、重要性、影响等内容。学生对题目的角度层次能准确把握,有利于提高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知识与试题材料建立准确有效的联系。从题目的类型上有文字表述类、图表类,有辨析类、论述类,有扩展性的和限制性的。例如图表类的题目信息量很大,在解答时学生要看表头、看内容、看注释,只有做到“三看”才能对图表类题目有全面的信息把握。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知识与试题的准确联系的建立。因此老师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试题的不同形式,在解题时对症下药,及时准确地将试题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
  
  三、课复习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将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准确有效的联系。
  
  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准确的联系,分析解决问题,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准确把握试题的形式之外,还要能获取和解读试题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准确地把握试题的内容,理解题意。这就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也是高考考查的四种能力中的第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对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表述、图表等材料中获取有关的信息,并能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学生只有对试题内容进行解读,明确命题意图、考查知识的角度范围等相关信息,才能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正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师在课的复习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试题材料中提炼有效的全面的信息。首先既要注意解读情境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揭示其背后的隐性信息,准确把握题中信息指向与暗示;既要注意关键词句,抓住重点,又不能忽视其他信息,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整合,归纳概括出试题的中心主旨。其次,围绕中心主旨根据主体、内容等对材料进行分层次分析,理清材料信息的条理层次,并注意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将所学的知识与不同层次的有效信息进行对应,找到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例如,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卷的第26题第一小问、第27题、省文综质检第39题的解答都体现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整合,要求全面准确。
  
  当然这一能力的提高还与学生基本学习能力是有很大联系的,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的。有的学生反映在整合提炼信息时往往会抓偏了,答非所问,这就需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识别、排除材料中的无效信息,对材料进行准确的概括。

相关资料:
13高考二轮复习全攻略
08-13年高中重点专题
2013高考 易错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