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总感到有一个共同的缺憾,那就是课堂语言表达较差,因而也就降低了课堂的艺术效果,失去了知识的吸引力。
著名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开首便说:“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这是很有见地的。一部作品,无论它结构怎样精巧,情节怎样奇特,如果语言生硬晦涩,枯燥干瘪,读而无兴,品而无味,读者断然不会承认它是一部好作品,上课虽然不是写作品,其实道理却是一样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位好教师,要把知识准确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口头语言(讲述)和书面语言(板书)。有人说,教师是卖嘴皮的。这“嘴皮”实际上就是指语言。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丰富,不生动,不活泼,不准确,没有启发性,没有吸引力,传授的知识就像干巴巴的几条筋,学生听起来如同嚼蜡一般,昏昏欲睡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语言的丰富多采,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采的反映。语言的流畅自然,往往就是教师的风度翩翩的表现。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很重要而又决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不可否认,一位好教师,首先要过好课堂语言这一“关”。
语言是传授知识最基本的工具。教师讲述时,应该发音清楚准确,语调抑扬顿挫,快慢适度,使学生听起来明白悦耳,作笔记顺理成章。有的教师语言节奏太快,就像炒豆子一佯,学生思路跟不上,笔记赶不上。因为“跟不上”,“赶不上”,索性不“跟”不“赶”了。这样就会失去听课的信心;有的教师语言冗繁杂乱,废话较多,使学生厌烦。甚至有的教师把参考书的内容照抄到教案本上,又照教案念给学生,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念文章”,不见讲课,虽然内容无错,却显得十分生硬教条,呆板乏味,学生何来兴趣?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把参考书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有了一个“活”字,那才会自然轻松,得心应手。学生听起来才会如饮美酒,如?香茗。
板书要井然有条,不可乱而无序,特别要注意学生的联贯思维。比如这么一段话:“《说福》这篇小说写于1924年,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
通过板书,培养学生在语言上的这种联贯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会卓有成效的,我们知道,记者在听人讲话时,语言的联贯思维能力是相当强的。
语言显示教师的风度。举止得体,亲切和蔼,教态自然,当然是一种风度。
西装革履,服式讲究,衣冠楚楚,在现代社会也算一种风度。语言丰富开阔,生动有理,就像一块磁铁,何尝不是一种风度?我们这样假设,如果口头语言是疙里疙瘩的“夹生饭”,黑板上是龙飞凤舞的“蝌蚪文”,风度不仅大为逊色,而且全然消失。反过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高而声不嘶,低而音不糊,快而字不乱,慢而意不断”,干净准确,几乎没有废话,另外,姿态、表情、手势、眼神等几方面配合得当,学生就会给你下一个结论:“这位老师风度翩翩,潇洒自如。”这里所说的“配合得当”,是指表情手势等万不可零碎随便,动辄来一个动作。因为教师不是演员上台演戏,而是传授知识,即使演员,也必须注意动作表情的适当适度。否则,便有“出洋相”之嫌。
另外,有些教师形成习惯性的口头禅,一句话说完总要来一个“氨字,一节课“氨了几十次;有的大约是下文一时选不来个合适的词,便“这个这个”的,又是几十个“这个”;有的总要加一个“是不是”,“是不是”是一个万能词,哪一句话也能搭配上。这种习惯性的口头禅,一定要有意注意,坚决纠正。
要不然,俏皮的学生就会送你一个雅号:“啊老师”,“这个这个老师”,“是不是老师”,“对不对老师”……这在农村是常有的。
教师要重视课堂语言
2019-07-11 15:10:18
相关推荐
- 永定坎市中学 2019-10-15 17:23:18
- 步步高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考点两级梯度练(岳麓版 广东专用) 2019-11-11 20:39:28
- 浙江奉化中学 2019-12-06 15:58:08
-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研究 2019-12-03 19:43:52
- 美国宇航局发现冥王星存在神秘氮源 2019-11-27 16: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