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材料分析题的构成要素
1、背景材料: 文字 图 画 表
2、设 问: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二、材料分析题的考试思路
考主干考能力考热点
教材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热点
概念、原理、观点答题能力核心观点
三、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可归纳为6个字“读 、审、忆、列、答、补”
1、“读” 读材料、读题干
a粗读 从宏观上把握材料讲什么,题干问什么,从而把握答题的主方向
b精读 从微观上把握材料的中心,题干的范围,从而找准答题的方向
2、“审” 审材料、审题干
在读的过程中去审,在审的过程中去读。
a审材料的层次、中心、关键词、隐形条件,从而把握材料的题眼(命题者的知识切入点)
b审题干的范围(、经济、哲学、国体、政体、、民族、宗教、对外关系、企业、产业、外贸、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审题干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确定答题的知识点
3、“忆” 结合“审”的结果回忆、搜索教材知识
把教材本范围内的知识在大脑中“过电影”,找出、找准与材料、题干相关的知识点,此知识即为命题者命题的考点,也就是本题答案的要点
4、“列” 根据找出的知识点列出答案要点
平时训练列在草稿纸上,考试检测列在大脑中。列的过程是组织答案的过程,是再思考的过程。要点有几个,谁先谁后,按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先答最核心、最关键的,然后再论证。一个原则“重心前移、突出关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5、“答” 把答案要点书写在试卷上
a语言准确(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忌语言口水化、生活化
b结构完整(原理+方法论+分析) 忌要点光骨头、空架架
c答题规范(要点分行、要点列序、字迹公正) 忌格式一抹黑、拐弯弯
d要点齐准(要点齐,有完整性;要点准,有针对性) 忌目标不准、 子弹少
e卷面整洁(左右对端、亮行、留余地)忌卷面羊角叉、黑粑粑。
6、“补” 检查后将要点补充和完善 (相信第一次,尽量完善、不轻易修改)
第一轮总复习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
〈一〉(2006北京高考38题)、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1分)
有人说“解决公平是政府的责任”。请结合常识,阐明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10)
<二>(07高考教练综合二21)
材料一 1990-2005年全国和部分地区人均gdp和hdi在世界位次的上升情况
中国
江苏(东部)
湖北(中部)
贵州(西部)
人均gdp
32
60
26
17
hdi
20
35
12
6
注:人类发展指数hdi由人均gdp值、预期寿命、教育指标三者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人类发展水平的参考指数
材料二:2006年3月14日,十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与以往几个五年计划相比,《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涉及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增加较多,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我国经济、社会方面的变化,并说明政府应如何运用财政与税收手段解决材料说反映的问题(6分)
运用哲学有关人民群众的知识,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的正确性(6分)
材料二中“涉及人民生活目标增加较多”体现了哪些学道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职能应如何转变?(4分)
〈三〉(07教练p37)
材料一:长期以来,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2005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因此我国汽车业被称为“年过半百还未学会自己走路”。
材料二: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性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 支持。这就要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是打造“中国创造”的最重要的棋子。
材料三:总理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根据材料一分析汽车产业“年过半百还未学会走自己的路”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12分)
根据材料三分析国家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12分)
〈四〉(2006年天津40)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着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材料二、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重点开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1993年到1999年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占总投资的45%。1995年到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传统的住房建筑业和汽车产业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为14%和4%。90年代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80%
(5)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5分)
材料三: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增长快的出口市场,美国则是中国第二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不断上升,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出口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微薄,给我国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表1:2003-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情况
年份
出口(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进口(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2003
925
32.2
339
24.8
2004
1249
35.1
1447
31.9
2005
1629
30.4
9.1
(6)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回答,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三,说明如何认识表1反映的现象。(12分)
〈五〉(2006全国卷一40)
材料 青藏铁路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原缺氧等世界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基本实践活动的关系。(8分)
(7)运用经济常识,分析青藏铁路如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12分)
〈六〉(07教练p75)
材料一: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1958年,决定建设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1984年5月这段铁路建成通车。进入新世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段至拉萨的的重大决定,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建成通车
材料二:青藏铁路沿线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开发这些资源,对青藏铁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为青、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从常识角度分析,修建青藏铁路的依据
指出青藏铁路沿线各地政府确保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的哲学依据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青、藏两地应怎样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