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有明确文字记载、可以考实的历史有将近四千年之久,以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可以认识的文明史长达五千年以上。我国形成统一多国家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的先人,共同生活在辽阔的疆域上,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辉煌壮丽的,在若干历史时期内,我们的文明发展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文明是对世界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还曾经对更为遥远的地域发挥过独特的推动作用。法国的著名学者谢和耐(JacquesGernet)教授曾经动情地说:“中国文明曾是人类中很大一部分的启迪影响者,将其文字、技术、人生观和世界观、宗教和制度赐予了全人类的这一部分。朝鲜、日本、越南等作为中国移民的国家也都属于同一文明圈。但中国影响的辐射范围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这些地区……它也触及到了一些更为遥远的地区。”他说,西方欠下了中国的“文明债”,如果西方不曾借鉴中国,“就不可能具有它今天的面貌”(《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l997年,l~2页)。“欠债”之说当然是善意的笑谈,倒也可以使中国人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其实更重要的是应该思量如何才能不愧对祖先所创造的辉煌。
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悠久、辉煌、丰富而又复杂的中国古代史加以概述,难度相当大。让我们以历史年代为序,按照传统史学“大断代”的方法,共同探讨古史的深邃与奥妙。
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早期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系统而珍贵的材料。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之外,近年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所见的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200~250万年,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特别是在它的中晚期,“文明”的因素开始出现。在我国野外考古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达到七千多处。其中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各有其重大发现和重要价值。这证明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和多元一体。中国文化是在本土独立发生、发展的结论,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普遍接受。
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之作,以黄帝为正式记载的第一位上古帝王,而战国诸子早把黄帝奉为古史传说的中心人物,于是,黄帝被华夏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五帝本纪》叙事上溯至炎帝,炎黄时期就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代名词。直到今天,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以炎黄时期为开端的。
我国夏王朝之前的历史,没有可信的文字记载,主要是靠神话与传说保存至今的,它与信史的区别是明显的。考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收获,使人们了解到与传说根本不同的远古历史的片断。早在19世纪20~40年代,部分卓有见识的学者就开始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试图把当时所知的考古成果与古史传说结合起来,重新构建和解释上古历史。徐旭生先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不仅从理论上全面探讨了研究传说时代的方法,还将上古部族划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这一重大建树,直到现在仍得到古史学界的承认和尊重。
在习惯上又被划分为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夏、商、西周时期,在我国传统的历史体系中,被称为“三代”,是古代士人仰慕和歌颂的“盛世”;自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真正了解,它被重新定位为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依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而按照当代考古学的划分,它属于中国的“青铜时代”。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经过有意操作,把权位传给了儿子启。这标志着古老的“禅让”传统被破坏,以父子世袭为特征的“家天下”统治秩序从此确立。由大禹立国到夏桀亡国,夏历十七王、400余年。考古所见介于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特别是二里头文化的大型宫殿建筑、青铜器、玉器的出土,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得到印证。傅斯年揭示的“夷夏东西说”,对了解夏朝的国家形态、发展脉络有重大意义。
商朝从成汤立国到帝辛(纣)亡国,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时500多年。出土于安阳小屯村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商代的、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各个方面,从而使商代的历史奠定在有文字记载的基础之上。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较为复杂的官僚机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强化了法律的职能),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肜式,“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的合一,使社会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西周王朝从武王灭商开国,到幽王亡国,传十一世十二王,历时200余年。其中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也是近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见下)由以展开的支撑点之一。与商王朝相比较,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实应该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其二,重视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周初的几篇著名的《诰》中,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治国思想之先河。其三,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春秋战国起于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止于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转折时期。在上,王室权威由衰微而归于消亡,春秋霸主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器,战国的兼并战争则是统一战争的前奏曲和组成部分;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纷纷出现并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上,伴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促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在社会结构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陷入瓦解,个体农民家庭大量出现;拥有独立身份的“编户齐民”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多种形式的奴隶劳动依然存在。在文化上,表现出空前的繁荣。战国“百家争鸣”的辉煌历程,至今仍被国人引以为豪;诗经、楚辞、诸子散文,都在历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秦汉时期,起于秦王赢政荡平六国建立统一帝国(公元前221年),止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公元220年)。也有人主张以“董卓之乱”(公元l90年)爆发、东汉名存实亡为其下限。这种界定,注意到国家与社会状况实际发生的巨大变化,把“董卓之乱”之后三十年的军阀混战历史与一统天下的东汉加以区别,将其归入三国时代,使之成为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组成部分。
共有400多年历史的秦汉时期,依据的嬗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王莽新朝:公元8年~23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秦汉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其一。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制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以君主为中心的集权制政体,出现在战国变法运动时期。及秦统一六国,创建了突出君主至尊地位的皇帝制度,使天下之人尽为其臣仆;同时,为了有效地统治前所未有的帝国版图,君臣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通过对郡县长官的统一任命、考核、奖惩,从而使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而的最高权力又操于皇帝之手。皇帝不仅是,还是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首脑、最高的军事统帅、最高的立法者和最后的司法裁定者。
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在与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较,也有损益变革。汉初改变秦单一的郡县制而推行“郡国并行”之制,即在不同地区分别实施郡县制、封国制两种制度。景帝时期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之制容易导致“尾大不掉”的消极面凸显出来,汉朝廷不得不极力加以补救。直到汉武帝时这一过程才告结束,所封王国的独立性因素不再存在,其地位实际上与郡无异。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标志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