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近日在我市一家媒体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李女士很困惑。原因是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的家庭作业里有一道改错题:为“这篇文章构思很通顺。”这个句子改错。儿子请求妈妈帮忙,李编辑看了后,指导儿子改成了:“这篇文章构思很巧妙。”可是第二天放学回家,儿子很委屈地告诉她,昨天帮忙的改错的那道题老师批了“×”。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李编辑就找到学校与儿子的语文老师探讨,结果老师拿出了标准答案:“这篇文章文字很通顺。”因为不符合标准答案,肯定就是“×”了。面对这样的标准答案李编辑困惑而气愤:本来这样的问题就是多解的,为什么只设置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育不是在禁锢孩子的思维吗?
学生、家长都有“被标准”的经历
初三学生王文皓:马上就要中考了,我最害怕的就是阅读理解,每次做这类的题,因为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能完全一致,所以多少都会被扣分,有时甚至会全错。我不明白,对一段话、一篇文章,为什么一定就只能有一种理解呢?所以我们只有多做题,多背标准答案这样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少丢分。
高二学生刘紫宸:我们从小学到高中,都一直被“标准答案”禁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很棒,他非常善于用追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对于同一个文字、同一句话、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语境下、生活背景下、情绪的影响下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然而现实则是:在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试题和考试之后,同学们都知道语文的阅读理解,所有的题目都有标准答案,根本不需要个人见解,只要把标准答案背出来套上去就行,否则就会失分。这非常让人郁闷,这根本就是对我们思维的禁锢,对我们人文情怀的扼杀啊!
家长黄河:二年级的女儿的一次语文考试,一道被判错的题目让我很无语。题目是:“丫丫红红的脸蛋像什么?”。女儿的答案:像水蜜桃。老师批:×。标准答案:像苹果。我看后非常气愤,像这种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在孩子的眼里感觉像什么就是什么,这种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是在严重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陈女士:儿子已经五年级了,每次在做阅读理解这类题目需要帮忙时,我们都不敢随便给出的答案,而是要上网查一下是否有标准答案,再告诉他一个答题的方向,然后让老师去判断是否正确。因为多次教训就是:我们给出的理解,大多与标准答案有出入或根本就不对。
摆脱标准答案束缚的关键:改革现有评价体系
达德小学语文老师陈刘洪:“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考出高分,同化思维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让很多孩子被埋没。”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的严格束缚下,老师也很为难。一个是现有的评价体系,学校升学率、学生成绩是对学校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评价也是通过考试的分数,也即是以相对量化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其学习成效;再就是我们的考试阅卷是模板式阅卷,也就是有既定的标准答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老师也不得不按照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的答题方向和模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