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的萌芽。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呼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需求,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拙见。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便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简单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例如:在讲指数函数这节课前,老师先拿出一张白纸说:“同学们,这张白纸厚度只有0.1mm,经过对折27次,纸的厚度将是多少?大家猜猜看,有七八层楼房那么高?”学生不得其解,老师略作停顿后说:“那将超过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学生惊讶,老师乘势指出:“学习指数函数后,我们可以算出其厚度约为13442m。”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和谐的气氛、搭建宽松的平台,鼓励学生质疑
以往教师总爱以“讲”为主,喜欢“一言堂”,当然就出现学生有疑不敢问的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在教学中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更容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敢问。只有学生敢想、善问,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学习“算法初步”一章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圆周率的近似值是多少?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3.14,3.1415926……此时,教师可以简略介绍:圆周率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我国古代有“周三径一”之说,公元前1700年的埃及文手稿中有“”的记载……当今,人们用计算机可以轻松地得到小数点后上百万位数字。这样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好奇心:为什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的圆周率的近似值不同呢?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想问、能问,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并可使其对以后微积分和计算机科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初步领会算法思想。
三、创设巧妙的肢体语言,给学生的质疑以充分的肯定。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时给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提问者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有勇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多思敢问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授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后,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在这三种曲线中,只有双曲线有渐近线,我们可以利用渐近线画图,那么能否利用渐近线去解决一些问题呢?“这个问题提出的很好”,我给出了很肯定的回答,并借机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那么在直线中斜率是很重要的,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小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而变化的,所以就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一个本来是二元二次的问题在此就被轻松的解决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心灵,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更广阔的天空。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宋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