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者说】在医患交流中应避免的语言

By 快乐的九尾猫妖 at 2017-05-08 • 0人收藏 • 207人看过
1、命令  指挥  控制[案例]患者:我讨厌吃那些苦药,而且我认为它们没有任何效果。医生:坚持吃,不要放弃,我让你停你才能停。我是医生。在这段对话中,医生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命令、指挥、控制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医生根本没有考虑患者的感受和体验,而以自己是医生自足,命令患者无条件地服从,没有对患者给以感情的关注。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医生调动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医生找不到患者不愿吃药并认为药物无效的原因,直接导致增加患者的抵触情绪,不与医生配合,或终止对话及治疗。为此,专家建议:“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引出一场迅速并获得你想要的结果的谈话,先问问你自己是否强加于人了,还是因威慑力量使别人屈服了。如果是这样,你想想应做些什么?听听别人的意见,看看是否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达到你的目的,促进相互关系。” 2、警告  劝戒  恐吓[案例]患者:医生,我的病能治好吗?医生:如果你不治的话,肯定不行。在这段谈话中,医生实际上在告诉病人一种信息,“如果你不去治疗,肯定好不了”。这是一种警告、恐吓的威胁性行为,无论结果是否真的如此,但它都会增加患者的警惕心理,为沟通留下缝隙。而且,患者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谁说的?”等。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医生应当向患者说明为什么不治疗不行,把结果明确地、公正地告诉患者或其家属,要适当地鼓励而不是威胁患者。3、评价  责备[案例]患者:自上次吃了您开的药之后,我感觉我的病又重了许多。医生:这不能怪我,是否你没有按时服药或没有注意饮食。在这里,患者的话不仅没有引起医生的思考和反思,医生反而做出了肯定自己、否定患者的评价,并把责任完全推给了患者,推断病情加重的原因是患者没有按时服药或合理饮食。这种行为,“可能比其他任何信息更多地使病人产生防御性、不正确性、低下、愚蠢、毫无价值和不好的感觉。”患者也会因此对医生生气并产生敌对的情绪。4、讽刺挖苦[案例]患者:大夫,我到底得什么病呢?医生:神经衰弱。患者:那你说我这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医生:那原因可多了。患者:大夫,你说我这病好治吗?医生:我又不是算命先生,打不了你的保票。患者:大夫,这我知道。今后我应注意点什么呢?医生:少胡思乱想,别总想大姑娘。 在这段医患对话中,医生对患者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并以讽刺挖苦的方式结束了谈话。尽管讽刺是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讽刺是带有攻击性的,即使是友善的嘲弄,有时也会失去友情,产生有害的情绪。该医生的这段冷嘲热讽,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生的评价和尊重,会降低该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及信任,不利于诊治方案的实施。5、回避[案例]患者:医生,我这几天吃饭时总觉得食管中有东西,是什么原因?医生:咽炎。患者:不会是食管癌吧?医生:我看你的身体还不错,平时经常锻炼吗? “回避”作为一种谈话技巧有时是十分有用的,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在该案例中,如果说患者确实患有食管癌,医生为了实施保护性医疗,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而有意回避,还可以谅解。但如果患者根本没有食管癌的可能,仅仅是咽炎,而医生却在患者极想了解的问题上避开了患者的提问,就会增加患者的猜疑,甚至怀疑自己真的患有癌症,从而加重心理负担。在一般情况下,避开提问者的话题是一种对人不尊重、不关心别人的谈话内容,缺乏真诚和感情投入的表现。因为“当病人鼓足勇气谈论他们的感情时,他们是非常严肃和认真的。如果他们得到的反应是岔开或忽视他们的问题,他们会有受伤害、被抛弃、被贬低和很失望的感觉。……如果医生认识不到病人的信息而去问其他问题或转移话题,就会严重破坏关系。”回避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把本应该给患者讲清楚的话,讲得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把本应该全部告诉患者的信息加以保留等。这些都不利于医患沟通。6、打断[案例]患者:大夫,我的肚子总是感到不舒服,我也到其他地方看了,还是不行,……医生:其他不用多说了,你就说一下你怎么不舒服吧。 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尤其当插话者比说话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时,它容易使说话者自认为是自己说错了或说的不合适,并产生自责、沮丧的心理,进而影响他继续交谈。当然,有时打断患者的交谈是迫不得已的或必要的,如电话响了、有急救病人等,但一般情况下,医生应在患者表达完全部信息之后,再谈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相关的问题。转载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平台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