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茗約】李清照茶詞與宋代茶文化管窺
By 速录碧
at 2017-05-13 • 0人收藏 • 263人看过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詩的國度。中國人歷來愛飲茶,日常生活離不了它,它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之壹。閑時品茗,養心怡神,“壹甌徐飲最怡神”; 炎熱時飲茶驅熱,“閑品七甌煩暑去”,可謂功能妙品。千百年來,茶贏得眾多詩人詞家的青睞,為之動情遣興。據說《詩經》中就出現了茶的蹤跡,西晉著名詩人左思對茶有了初步的描述,不過那時稱茶為“木賈”,後又稱“荼”。唐代開始出現不少茶詩,許多大詩人如唐代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都曾為茶傾情高吟,盧仝的茶詩“七碗”、“兩腋生風”則成為後人經常引用的熟語。特別是中唐以後,詩人之間交往時更是經常提到茶。宋代以後,有關茶的詩大量出現,晏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楊萬裏、陸遊、辛棄疾等都留下了不少錦章妙句和逸聞趣事。例如,據傳宋神宗初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光臨某寺,老和尚不認識,冷淡地說聲“坐”,吩咐小和尚壹句“茶”;寒暄幾句,見來人氣度不凡,熱情起來,招待升格,改口說聲“請坐”,吩咐小和尚“敬茶”; 蘇軾道明身份,老和尚熱情加倍,招待再升格,忙說“請上坐”,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臨別時老和尚索取墨寶,蘇軾借湯下面揮聯譏之,聯曰: 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蘇軾將老和尚大大奚落壹番,並留下這千古名聯。說句公道話,老和尚於禮節上並無大錯。佛門實乃清靜之地,妳來我往,對所有人壹概待為上賓,敬奉香茶,大概誰也無此耐心,寺裏也不會有那麽多香茶。只是老和尚倒楣,撞在蘇軾手裏,落下千古笑柄。茶詩的興起與繁榮,離不開文學的發展。詩歌體式日漸完備而豐富,五七言古詩、五七言律詩、詞、曲先後登場,為茶詩的作者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工具。李清照是宋代傑出的女性詞人,不但詩詞寫的出色,也愛好金石,喜歡飲茶。其在《〈金石錄〉後序》中就說過“眾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雖處憂患困窮,而誌不屈。”壹可見,只要有書可讀,有茶可飲,即使過著這樣平淡、簡單的日子她也心甘情願。李清照的詞作中涉及到飲茶的不多,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到北宋、南宋時期的飲茶習俗和風尚。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壹甌春。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上片是敘述早晨起來飲茶憶夢。紅梅吐蕊,碧草盈門,壹派早春景色。面對春景,壹邊煮茶壹邊追憶晨夢,思緒萬千,無限憧景,卻不料都“驚破”在壹甌春茶之中了。這裏“碧雲籠碾玉成塵”指的是在碧雲籠內蒸茶、碾茶的過程。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茶葉蒸熟後,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幹,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 也稱“末茶”)放在鍋裏煎煮,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陸遊在《初夏》詩中就提到“閩川茶籠猶沾及,肺渴朝來頓欲蘇”。二李清照詞中的“碧雲籠”可能就是蒸茶的壹種器具,說它是“碧雲”,是因為這種蒸籠大多是用青綠色的竹子所做。“碾玉成塵”說的就是碾茶的過程。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列舉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除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 茶碾和茶羅。茶碾為碾茶之工具,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制成,上等者為橘木,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圓孔,正好容“墮”; 碾墮是壹塊圓木,在中間安上輪,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也專門設有壹章為“論茶器”③,說到當時的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秦觀《秋日》詩有“月團新碾渝花磁”四句,說的就是用外方內圓“月團”形的碾盤把蒸好的茶餅碾碎的過程。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該詞也提到了品茶憶夢,但卻是另壹種境界,是在借酒澆愁。按往昔習慣,酒闌人夢,憑茶苦以解酒,清醒再嗅嗅瑞腦香味以爽心開懷。可現在在外,哪來這種條件享受?還不如“隨分樽前”醉倒,可別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了。關於“團茶”,《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太平興國初( 公元976年) ,特制龍鳳模,遣使臣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當時有大龍團、大鳳團,後來又有小龍團、小鳳團,皆“團茶”。據《宋史·食貨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等記載,宋代名茶計有90余種。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上片的意思是: 沈屙稍愈,鬢發也霜白稀疏了,因為體力不支,只得臥看殘缺的月亮爬上紗窗。這時還不能飲茶,而只能飲豆蔻熟水將息條理“熟水”是宋人常用的飲料之壹。《事林廣記》別集卷七載有諸品熟水,內有《造熟水法》雲: “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煎滾湯在瓶器內,然後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若以湯泡之,則不香矣。”,“豆蔻熟水”即以“白豆蔻殼洗凈,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且每次用七個即可,多用則“香濁”。伍“分茶”又稱“茶百戲”,是在飲茶過程中形成種技藝。分茶遊戲始於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宮曲宴記》記述了壹件事: 北宋宣和二年( 1120) 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宴會之上徽宗露了壹手,令近侍取茶具,親自煮水煎茶,註湯擊拂,其手法妙在不同於壹般點茶,盞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圖象。這便是古怪刁鉆的分茶遊戲。分茶要求擊拂後盞面的湯紋水脈的線條、多彩的茶湯色調、富變化的裊裊熱氣,經人臆想,組合成壹幅幅朦朧畫面,狀若山水雲霧,狀若花鳥蟲魚,狀若林蔭草舍??稱之為“水丹青”陶谷《清異錄·茗門》“茶百戲”條雲“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纖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⑥。“生成盞”條則具體記錄了福全和尚嫻熟的分茶技藝: “能註湯幻茶,成壹句詩,並點四甌,共壹絕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七福全對這種“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面”的“通神”之“湯戲”,自意“生成盞裏水丹青,巧畫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即認為自己的分茶技藝在唐代“茶聖”陸羽之上。陶谷由五代入宋,他所宣揚的這位分茶高手福全和尚當為五代人。後來,分茶技藝在飲茶習俗中更為盛行,並常為詩詞所反映。如李清照的另壹首詞: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綠陰庭院,晚晴寒透窗紗。□□金鎖,管是客來砂。寂寞尊前席上,惟□、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醿落盡,猶賴有□□。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龍驕馬,流水輕車。不怕風狂雨驟,恰才稱、煮酒殘花。如今也,不成懷抱,得似舊時那。這裏的“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提到的也是分茶的情景。再如南宋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 “矮低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⑧,楊萬裏《淡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的記載更加生動傳神“雲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歐面,怪怪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註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去,只問此瓶當響答。”⑨茶詞與茶詩是宋代文人精神風貌的寫照,浸潤著宋代文人的人格理想,顯示出宋代文人精細享受生活的雅趣,他們對茶的飲用更超脫了壹般飲用的需求,進入了身心境界的極致體驗,在壹具壹壺,壹品壹飲中尋找自己平樸、自然、神逸、崇定的境界。可以說,茶滋養了文人,豐富了文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時茶詞的催化使飲茶習俗成為壹種意蘊豐富的文化現象,不斷地被雅化。通過文人作品形象的描述,後人也可在作品中悟出陣陣清香。*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及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臺,內容僅供讀者慘考,不確保文章的準確性,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來源:南京師範大學)感恩,謝謝,祝福!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