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茗約】壹帶壹路,茶馬古道的研究以及實踐 壹

By stonerice at 2017-05-13 • 0人收藏 • 250人看过
編者按:壹帶壹路的概念最近熱爆朋友圈,對這壹概念的解讀,每個領域都在尋找訴求點。茶葉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在壹帶壹路這個概念下如何解讀?茶馬古道是指以茶為傳播、貿易和消費主體,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手段而形成的文化、經濟走廊,茶馬古道還是壹個文化符號和壹項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對茶馬古道的研究涉及到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民族文化等多層面內容,借討論研究茶馬古道文化的方法、思路以及實踐經驗,進而闡明茶馬古道對於建構中國的文化和民族的意義。基於此,周重林先生《壹帶壹路,茶馬古道的研究以及實踐》長文,將為您詳細解讀在壹帶壹路概念下茶文化的研究與發展,鑒於文章較長,茶業復興略作調整,分期刊出,敬請關註!茶馬古道作為學科的壹種努力與嘗試過去的20年裏,茶馬古道概念無論是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茶馬古道已由最初的壹個學術命題演化成流行的文化符號和壹項大型的線性文化遺產。[1]近5年來,壹個新的現象是,茶馬古道的研究不再僅僅以學者的研究興趣和旅遊的體驗為主,不同的政府機構都廣泛地參與到了茶馬古道的保護、開發以及宣傳中。2010年6月,"中華遺產普洱論壇"在雲南普洱召開,此舉被普遍看成是國家層面保護茶馬古道的開始,其後發表的《普洱共識》實際上是再次定義、劃分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中國西部地區以茶馬貿易為主要內容的古老商貿通道,不僅是經濟交往的通道,也是也是文化的橋梁,對中國西部邊疆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2]這部分尤其引人關註,壹方面這是來自學界和政府的共識,另壹方面在於,傳統茶馬古道研究的著力點和重心在滇、川、藏為主的西南區域,也就是學界稱呼為茶馬古道"大三角"的核心區域,而這次定義範圍則涉及整個西部。2012年,茶馬古道被公布為“第七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雲南、貴州,四川多處茶馬古道遺跡入選,茶馬古道正式成為壹項大型文化遺產。20余年前,"茶馬古道"提出的壹個背景是,由西北"絲綢之路"帶來的"西南絲綢之路"在西南逐漸成為熱門課題,但茶馬古道概念提出者木霽弘等人在中甸做語言調查時發現,"絲綢"不能作為西南貿易主體,他在其後研究中啟用"茶"作為西南貿易的研究主體,用"茶"去關照與此相關的文化、經濟現象,從此開拓了壹個新的研究視野和格局。[3]四川學者劉弘比較了"茶馬古道"和"西南絲綢之路"兩者近20年的研究成果,發現無論是出版物還是關註度,"茶馬古道"都比"西南絲綢之路"取得的成就更大,而"茶馬古道"的整體概念的影響力甚至遠遠超過了有壹百多年之久的"絲綢之路"[4]。在話語權上,這意味著本土的概念(茶馬古道)戰勝了外來的概念(絲綢之路),這也成為許多茶馬古道研究者的動力之壹。2011年4月27至29日,甘肅省康縣舉辦了西北地區的首場"茶馬古道學術研討會",宣告西北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正式啟動。會議認為,西北茶馬古道的研究將會"豐富中國茶馬古道文化,完善中國西部茶馬古道研究體系"。我們註意到這樣壹個事實,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茶馬古道",除了茶和絲綢這兩個貿易主體外不同外,其他主體某些方面是壹致的,比如對道路(交通網絡)的主體研究,兩者幾乎同出壹轍。厘清此點,有助於兩者之間更深入的研究,而很多人在這裏往往走入誤區。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西南片區的正史文獻並不如西北翔實,這使得西北茶馬古道研究更註重史料裏的"茶馬互市",而西南更側重田野調查,這是壹種有效的互補和有趣的對照與互動。茶馬古道的研究群體,主要以雲南學者為主。雲南是茶的原產地,雲南以及西南的眾多的少數民族構成、獨特的地理地貌都為茶馬古道的研究提供了先天的優勢,加之雲南大學有著悠久的邊疆史地學和民族學的傳統,這些都為茶馬古道研究的後期發力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自從1990年木霽弘、陳保亞、李旭等人發起的"滇川藏文化大三角考察"以來,茶馬古道的考察從未間斷。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於1997年成立後,2011年改為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國高校中唯壹壹家以"茶馬古道文化"研究為主的科研單位,近來主持、參與了2009年茶馬古道"大西北考察"、2010年"茶馬古道命名20年"大環繞考察以及2011年茶馬古道"經濟文化走廊"考察等項目。2011年3月21至27日,在雲南大學召開的"茶馬古道與橋頭堡:通達世界的中國文化經濟大通道"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從不同領域闡發建設"茶馬古道學科"的可行性,建議把茶馬古道提上學科建設的日程,都表明了這種努力與嘗試。未完待續……文|周重林,著有《茶葉江山》,《茶葉戰爭》,他的微信是:14267292;圖|網絡資料 謹致以謝!本文来自网络分享。感恩,谢谢,祝福!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