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茶、品茶,“饮茶”的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By 食神201203 at 2017-05-15 • 0人收藏 • 105人看过
伊一礼坊·讲故事之饮茶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由最早的“药用”到如今的“茗饮”至今已经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茶的形态,也从饼茶一直演变为现今最常见的散茶 饮茶始于中国,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究竟最早在何时开始饮茶呢?目前说法不一。《本草》中记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但当时茶主要是作为药用,而真正的“茗饮”应该是秦统一巴蜀之后的事了。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中国便有饮茶的习惯,但关于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中,内有“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那是2000多年前的事了。许多书籍中都有“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一说。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不但饮茶已经变为时尚,而且已有专门的饮茶用具,达到商品化的程度。不止在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秦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茶树的种植范围也逐渐扩大,由巴蜀扩大到湘、粤、赣等地区。至于饮茶的方式,在汉代已经有完整的待客茶宴,饭后主人用茶器烹茶待客。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孙吴据有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一部分及广东、福建、浙江的全部陆地,也是这一时期茶业发展的主要地区。在巴蜀一带的人民就有用茶和米膏制作茶饼的做法。喝茶时先把茶烤成红色,再捣成粉茶末,冲泡饮用,或将茶末和葱姜等食物放在一起煮饮,前者是泡茶,后者是煮茶,煮茶在当时是饮茶的主要方式。到了晋代主要采用纯茶(而非调和茶)进行烹煮饮用。 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除了上述煮茶、泡茶的饮茶方式外,药茶也开始出现,渗入了本草的范围。东晋和南朝时期,中国茶叶出现向东南部推进的局面,茶树种植也由浙江东地区(今温州、宁波沿海)扩展。 隋朝的历史不长,有关茶的记载也不多,但隋朝统一了全国并修造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对于茶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唐朝是中国茶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尤其在唐中期,饮茶习俗由南方传入中原地区,再由中原地区传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中国举国之饮。从唐朝开始,茶始见诸著作,向边疆销售,并开始征收茶税,所以在中国史籍上有“茶兴于唐”之说。中国最早的茶叶著作《茶经》也是由唐代陆羽缩写,并流传后世,广誉全球。此时中国茶区的分布已遍及现在的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和现在的茶区呈现基本相近的局面。 唐代的饮茶方式,在早期和六朝以前并无太大区别,到唐中期,陆羽所著《茶经》中已有介绍,当时的茶分为四种: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茶鲜叶经蒸青、捣碎、烘干使呈碎末状而成。但饮用时粗茶要先击细,散茶要先干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饼茶则需先捣碎,然后入瓶中,注入开水烹煮,方可饮用”。陆羽曾对传统的制茶方式做过改进,在制作上采用春天的嫩茶叶,而不是老叶,采后用蒸青法杀青,然后搓成泥末,再拍打成饼,放入温火中焙干。 宋朝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宋朝茶业重心南移,出现建茶崛起的现象。建茶是广义的武夷茶区,即今闽南和岭南一代。宋朝在茶类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唐代以前的紧压茶变为末茶、散茶,但在数量上仍以团茶、饼茶占优势。同时出现了用香花熏制的调和茶。乌龙茶最早是在后周(公元951-960年)产生的;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由团茶、饼茶向散茶过度;到了元朝散茶明显超过团茶、饼茶,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 在饮茶方法上,宋代采用的是点茶饮法,已相当接近于现代的饮用方法:先煮水,后暖盏,第三步才将茶末放入盏中,第四步倒入沸水,第五步点茶,即用茶匙击拂茶汤,实际是起搅拌的作用,把茶汤倒出,再加入沸水,如此数次。 元朝和明朝,是中国由点茶步入泡茶的过渡时期。叶茶和芽茶已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形式,而团茶、饼茶主要在边疆地区生产,作为贡茶。当时的叶茶和芽茶已经用嫩叶为主进行加工,也同时生产末茶和调和茶,饮法上加入胡桃、松仁、杏、栗等食品调制煮饮。 明朝散茶全面发展。各地出现大量名茶,在制茶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如改蒸青为炒青。这种改进的炒青茶,至今仍是中国的大宗茶类。到明末清初(公元1573-1693年)在绿茶制作上分为蒸青、炒青和晒青三种,但以炒青为主,还相继出现了黄茶、黑茶和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饮茶方法和现代饮茶方法近似,但茶叶一般先经过洗茶,即先用半沸水清洗一遍,以清除茶中不洁之物,然后用茶壶泡饮。 自1693年起,红茶开始出现,因此当时已由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饮茶方法多为泡饮法,有紫砂壶,也有用盖碗泡茶。到民国时期逐渐改用茶杯泡饮。上述饮用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今社会。希望与大家在茶叶方面有更多的探讨与沟通也希望大家更了解茶文化更喜欢茶文化

登录后方可回帖